204、邀请茶花女出演《茶花女》 (2/4)
; 只能说将军还在发力.
另外如果米哈伊尔没记错的话,这个老头恰好正是茶花女玛丽·杜普莱西的供养人,并且还是小仲马的《茶花女》的那位老公爵的原型。
不过在里面,老公爵的形象是见茶花女跟自己的女儿长得像所以心生怜悯然后无私供养她的人,但在现实中,这位斯达克贝格伯爵确实只是一位有钱好色的老头而已。
只能说《茶花女》确实不是小仲马的自传,里的男主人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东西,但现实中小仲马因为经济压力太大,处着处着就给玛丽·杜普莱西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
那么话又说回来,从将军的这层关系来看的话,米哈伊尔无疑是又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同茶花女联系起来了。
但是这层关系的话,就像将军说的那样,不是很大的麻烦就不要用,人情这种东西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消耗品。
而事到如今,米哈伊尔接下来要拿出什么作品其实早就不难猜了,或者说,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
试问在如今这一时期的法国,有多少作品是合适的?
要么就是太过进步很有可能直接演不出来,而且就算演出来了估计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这一时期法国人的审美趣味就摆在这,比较典型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感情充沛的人物、富有传奇性的情节
尽管随着雨果新剧的失败,已经基本上宣告了这一流派的结束,但它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那么有没有一部剧作是卡在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的中间呢?
有的有的,那便是日后的经典剧作:《茶花女》。
当然,这还不是它的最终形态,在随后被威尔第改编为歌剧后,《茶花女》才变得更加的深入人心,就像小仲马说的那样:“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米哈伊尔准备拿出的直接就是剧本,相较而言,话剧要更加紧凑,并且个人色彩也会少很多,而是更多的成为了一个精彩且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多事情也都能解释得通。
但想要在巴黎成功上演一场戏剧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是审查制度,其次是演出场地和演出人员,最后还有热情和粗暴的巴黎观众,如果一场戏剧他们喜欢的话,他们便会疯狂地喝彩,但如果他们讨厌,他们就会吹口哨、喝倒彩,甚至向舞台上扔烂蔬菜和臭鸡蛋。
除此之外,巴黎的同行们之间还喜欢使阴招,千方百计地去破坏自己竞争对手的演出,这就要求一个剧作家不仅得有实力,你还得有兄弟!
就像1830年《欧也尼》首演的时候,雨果为了应对古典派的破坏,可谓是号召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青年为自己助威,想当年巴尔扎克老师便是给雨果助威的作家之一,但他实在是有点倒霉,当支持雨果的人排队从侧门进场的时候,有人拿垃圾桶往下倒垃圾砸他们。
巴尔扎克恰好被一个白菜根一类的东西打中了,看到这一幕的雨果夫人直接就被逗乐了,然后笑的相当开心。
总而言之,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不然真的很容易变成小瘪三
米哈伊尔之前的拜访自然就是给自己搞点势力和背景,虽然审查这一关是真不好过,但米哈伊尔还是选择先将事情继续推进下去。
而从乔治·桑的沙龙回来后,米哈伊尔便又为戏剧上的事情忙活了好几天,与此同时,屠格涅夫在得知了米哈伊尔的部分想法后也是继续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事情。
只见屠格涅夫远远地就带着一位神情有些激动的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