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星光落叶与流动的暖 (6/8)
r /> 接风宴的饺子馅儿早就备好——赵阿姨剁的白菜猪肉馅,小夏妈妈又加了点老家的虾米,鲜香味儿立刻飘满了屋。李奶奶坐在暖炉旁擀皮,面团在她手里转着圈,很快就变成圆圆的饺子皮;孙哥蹲在炉边添炭火,铁锅里的水“咕嘟”冒泡;林晓和小夏负责包饺子,虽然捏的褶子歪歪扭扭,却一个个鼓鼓囊囊,像小元宝。
男孩和小宇也凑过来帮忙,两人学着包“太阳饺子”——把饺子边捏成波浪形,再用彩笔在皮上画个小太阳。“这样煮出来,就是暖心角的饺子!”男孩举着自己包的饺子,不小心蹭了满脸面粉,逗得大家都笑了。马大爷端着刚炒好的栗子进来:“饺子得配栗子,我这锅加了蜂蜜,更甜!”
饺子煮好时,暖炉上的铁板刚好热了,王师傅把小夏爸妈带来的花生倒上去,“噼里啪啦”的声响混着花生的焦香,格外热闹。小夏爸爸给大家讲老家的冬天:“我们那儿冬天雪下得大,孩子们都在院里堆雪人,还会在雪人手里放块红薯,说能暖着雪人。”说着就掏出手机,给大家看老家的雪景照片,照片里的雪人戴着红围巾,竟和暖心角门口的雪人长得像极了。
老周的拍立得又“咔”响了——一张拍的是小夏妈妈教林晓捏饺子褶,阳光落在她们手上;一张是李奶奶举着“太阳饺子”笑,面粉沾在鼻尖上;一张是男孩和小宇围着铁板扒花生,手里还攥着没剥壳的栗子;还有一张是大家围在桌旁吃饺子,暖炉的火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
下午的雪人装饰大赛格外热闹。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宝贝”:小夏把爸妈带的红头绳系在雪人头上;林晓用绘本里的贴纸给雪人贴了双大眼睛;男孩则把积木桥拆了几块,给雪人做了个迷你小推车,里面装着马大爷的栗子壳;连王师傅都找了块小木板雪后初晴的清晨,阳光刚爬上暖心角的窗台,小夏妈妈就拎着个面盆过来了。面盆里是发好的面团,旁边摆着罐芝麻糖——是老家带来的,粒大饱满,“我教大家做老家的芝麻糖糕吧,烤在暖炉上,外脆里软,孩子准爱吃。”她把面团放在桌上揉开,孙哥立刻凑过来帮忙烧暖炉:“我把铁网擦干净,刚好架在上面烤,火候我熟!”
李奶奶推着轮椅过来,手里拿着刚织好的小手套,粉的、蓝的、黄的,每个手套指尖都绣着小太阳:“昨天听小夏说孩子们玩雪手冻红了,连夜织了几双,刚好今天戴。”她给每个来的孩子递了双,男孩戴上蓝色手套,立刻举着手去摸暖炉旁的铁网:“一点都不冷啦!我能帮夏阿姨揉面团吗?”
张叔的热饮摊又添了新花样——用小夏家带来的红薯干煮了甜汤,盛在陶瓷小杯子里,飘着淡淡的红薯香:“喝口甜汤暖身子,等下吃糖糕不噎得慌。”他刚摆好杯子,马大爷就推着栗子车过来,车上多了个铁盒:“我装了点桂花糖,撒在糖糕上,更香!”
孩子们第二天清晨,赵阿姨踩着晨光拎着豆沙罐来了,罐口还沾着点红豆粒,是她凌晨五点就起来熬的:“我特意少放了糖,孩子吃着不齁,配今天的糖糕刚好。”她刚把豆沙倒进碗里,刘婶就抱着个布包进门,里面是拆好的旧毛衣线,米白、浅灰、淡蓝,绕得整整齐齐:“这线软和,李奶奶织围巾、手套都能用,比新线还亲肤。”
李奶奶立刻把毛线摊在桌上挑拣,指尖捏着米白线团笑:“这线织婴儿小袜子正好!前几天听张叔说,街尾新搬来的小夫妻有个刚满月的宝宝,天儿冷,刚好送两双过去。”说着就拿出竹针,起针的手法又快又稳,小夏妈妈凑过来学:“李奶奶,您教教我呗?我也想给孩子织两双,比买的暖和。”
孙哥早把暖炉烧得旺旺的,还找了块旧铁皮,弯成小支架:“昨天孩子们说要做更多小鸟喂食篮,这支架钉在树上,篮子就不会被风吹倒。”王师傅拎着工具箱过来,掏出卷尺量了量支架:“我再给支架焊个小挂钩,能挂两三个篮子,小鸟来了也不用抢。”
孩子们围在桌边做喂食篮,林晓带来了硬纸板和彩绳,男孩把自己的旧积木拆了几块,粘在篮子边缘当装饰:“这样小鸟来吃东西时,还能看见小太阳图案!”小宇则在篮子上贴满荧光贴纸:“晚上小鸟要是来,也能看见光!”小夏妈妈帮着剪彩绳,把每个篮子都系上长长的绳,方便挂在树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