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莱茵河畔书展 (2/3)
来自东方的年轻一代,是如何以‘平视’而非‘俯视’的视角,去理解并书写人类的共同苦难与救赎。”
她顿了顿:“这本书在华国,已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它是一个文化现象。”
“我们相信,在欧洲,它同样可以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两种常常被误解的文明。”
皮埃尔合上推介册,郑重地说:“李女士,你说服了我。”
“请将全稿发给我,我需要立刻阅读。”
“如果它如你所说,星群出版社将成为它在法语世界的家。”
“我们会让它参加龚古尔奖的角逐,并安排它进入我们最重要的大学合作网络。”
李薇看着眼前这位以挑剔和高傲著称的、法国著名文学出版社的总编,微笑着伸出手:
“这正是我们期待的。”
“我们相信,顾远和他的《追风筝的人》,配得上这样的舞台。”
在整个莱茵河畔书展期间,类似的场景在与不同国家的谈判中时常上演。
国家文典出版社凭借充足的准备,以及《追风筝的人》的极具话题性,成功敲开了欧洲精英文学界的大门。
但他们的准备远不止于此。
毕竟,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太低估某日报整版报道的含金量了。
随着莱茵河畔书展的开始,一封封包裹寄往了西方文学和学术界的权威人物。
例如欧美顶尖大学的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人类学系教授,以及各种严肃文学评论媒体的撰稿人。
包裹里有着《追风筝的人》的特制精装本。
还包括某日报报道的权威翻译,顾远在难民营的高清摄影,创作手记摘录,以及一份关于捐款的正式说明函。
除此以外,还有国家文典出版社国际部的部长苏晴的亲笔信。
信里详细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故事、含义以及文学价值。
这些准备工作,为《追风筝的人》能够成功登陆西方世界乃至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国家文典出版社的动作,暂时还影响不到顾远。
他待在家里,沉浸于写作之中。
直到某天,这种状态被一通电话打断。
“喂?老师?哦哦,好的,没问题。”
……
“同学们,老师们。”
朝阳初起,顾远站在主席台前,发表着演讲。
今天是6月4日,高三同学离校的日子。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三年,或者说,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懵懂又漫长的十二年,就这样被压缩在了这几张轻飘飘的试卷里。”
“我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