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有教无类传薪火,百家争鸣初显形 (2/3)
r />
江一一将这些知识,统称为“格物”。格物致知,探究万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真知。
“野”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一切。他的眼中,曾经的蒙昧与畏惧,渐渐被求知的渴望与自信的光芒所取代。
而像“野”这样的“奇遇”,并非个例。
稷下学宫虽然隐蔽,但江一一并没有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她让一些已经学有所成的族人,定期离开山谷,以“游商”的身份,去往周边的部落。
他们带去的,不是丝绸或珠宝,而是锋利的钢铁器具、陶制的器皿,以及最重要的——用草药制成的伤药和解毒丹。
他们用这些东西,换取部落的皮毛或特产。但交易并非唯一目的。
每到一个部落,他们都会展示这些工具的用法,会为部落里的病人诊治,会教孩子们几个简单的文字。
渐渐地,“渭水之畔,有一神秘村落,其民智慧,其物精良”的传言,开始在方圆数百里的部落间流传。
越来越多像“野”一样,对未来充满渴望、不甘于蒙昧的年轻人,开始踏上寻找“稷下宫”的道路。
江一一对所有前来求学者,都秉持截教“有教无类”的原则,无论出身,无论男女,只要心诚,皆可入学。
短短两年时间,稷下学宫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三百余人,扩展到了近千人。
山谷内的建筑一扩再扩,田地也开垦到了山腰。整个山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书声琅琅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的萌芽,开始在这里悄然生长。
在江一一的刻意引导下,稷下学宫的教学并非铁板一块。那三百名来自蓬莱的“元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侧重和理念。
江木,这位博学的老者,认为“礼”与“德”是维系族群的根本。他强调长幼有序,尊师重道,认为人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进而安邦。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崇尚秩序与道德的学者,形成了“儒”家的雏形。
另一位名叫“墨翟”的壮汉,他本是工匠出身,精通机关器械。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兼爱非攻”,互助互利。他带着一批弟子,专注于研究更实用的工具、更坚固的城防器械,并主张节约,反对一切不必要的奢华。
还有一位对耕种极有天赋的农师“神农氏后人”,他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人族的根本在于农耕。他带领弟子研究四时节气,改良谷物,试图让天下所有人都免于饥饿。这是“农”家的思想。
更有甚者,开始研究江一一所传“格物”之学,试图从天地万物的运转中,总结出普适的“法”与“理”,并主张以此为准绳,来管理人群。这便是“法”家的萌芽。
儒、墨、农、法、医、工……
新的“百家争鸣”的种子,竟然在这小小的山谷中,被江一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全部播撒了下去!
她不偏袒任何一家,甚至鼓励他们互相辩论。
稷下宫的广场上,经常能看到江木的弟子与墨翟的门人,为了“礼”与“利”哪个更重要而争得面红耳赤。也能看到农家的学者与工家的匠人,探讨如何结合彼此的知识,制造出更高效的耕作机械。
江一一只是含笑看着这一切。
她要的,不是培养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