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石中火,梦中身 (2/4)
。
稿子是凌晨3点才正式定稿,定稿前纠结了整整5个小时。
这样一个鸿篇巨制最后定格在59万8千字,每个字包括标点符号都雕琢了二十多遍以上。看着这部作品就仿佛看着一个新生儿,只感到它拥有无限可能,又怕自己教育不当,糟蹋了它的潜力。
它的书名在最后一遍修改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清晰,最后在文件名上修改时,他的手几乎颤抖。
原本打算起名叫做《东方白》,虽然他更喜欢这三个字的出典,但这三个字政治意味太浓,很多人都会理解得过于浅近,斟酌很久后,他最后定名为《石中火》。
典出自白居易《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苏轼《行香子·述怀》中有“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写完这本书后重新审视,百年光阴,指捻翻页,倏忽而过,一阵清风,既充满了一段历史的厚重,也让他感叹一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就如同石头中迸发的星火般。
一些人穷尽一生,心中有翻天覆地的念头,行事惊世骇俗,最终落在纸上,不过只如同石头磨过发出的火星,区别只是这个人的火星亮一些,另外那些人则暗一些,更多的人微不可查,湮没在烟尘中。
然而决不能说人生是无意义的,无数火星明灭,终于一片浩荡,闪烁成广袤银河。
他将原来那个名字出典的那首词写在了作品的首页上: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
陆清璇站在考场门口,板着脸,一个个提醒交出手机,王子虚把身上的东西一股脑丢到教室前面,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
除了陆清璇和杜可竹,还有一个年龄略大一点的男性老师站在前面,用浑厚的声音道:
“请各位同学仔细核对自己的考号和座位,将考试无关的书籍、资料等物品寄存在讲台前,不要交头接耳,不要四处走动。现在开始宣读考场纪律。第一条,考生应提前进入考场,开考十分钟后不得进入考场。第二条……”
他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除了发呆什么都不能做。于是王子虚发呆。
他坐在靠后的位子,阶梯教室,放眼望去,都是充满精神与活力的肉体,坐在这群人当中他也不免产生年龄焦虑。窗外的风吹进来,让窗帘鼓胀。
杜可竹走进教室,头戴一顶棒球帽,帽子下面伸出几缕绿色的头发,这已经是她给予考场规则最大的敬意。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