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邀请 (1/5)
书房里,刘佩然拿着《绣春刀》的剧本认认真真地看了两个小时,从头到尾,任何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
“一民,还差多少没写完?”刘佩然急切地问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要是没来的话,估计后天就能交稿了。”
“那我后天过来拿?”
“等我通知吧,你们拿回去后,帮我送《剧本月刊》一份。”
刘佩然点头道:“好,那我就等你的通知,我看里面蕴含的内含,比《霍元甲》更丰富。”
“两个都好,老刘,你这话有点酸呐!”刘一民笑嘻嘻地看向刘佩然。
“有吗?那可能是我嫉妒心作祟了。我觉得这个题材很好,锦衣卫,明朝的锦衣卫大家都了解,就是一个特务集团。以锦衣卫的元素为背景,拍出来大家一定感兴趣。就是服装什么的,得好好的制作,这方面是一笔花费。
武打的戏份很精彩,得找一个好的武术顾问。”刘佩然已经开始规划起来怎么拍了。
刘佩然说完,主动再次提起了《忠犬八公》。
“我以为你不干,我都准备放弃劝说你了。”刘一民摊手道。
“不是我优柔寡断,主要是这么大一个电影厂,我不敢随意的做决定,不过四十万左右的话,倒是不多,在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厂里面是能挣钱的。
但是我觉得主要表现植树的困难和痛苦,更能打动观众。”
刘佩然还是老思路,想拍成苦情戏,还拿了《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电影举例,反映苦难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
刘佩然说完,刘一民拉着他走进电影室,弄来了几卷胶卷让他观看:“这是几部美国的电影,刘厂,你看看。温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且是能打动所有的人心。
苦情是建立在现实背景理解的基础上,外国的普通观众很难共情中国人的苦难。一些电影的评奖委员会能“理解”,但他们的理解不代表票房。”
“是吗?”
“是啊,一定要找到感情的共同点,人与动物的感情,友情、爱情、温暖,这才是人类共通的感情。”
说着,刘一民放起了电影,第一部叫做是《小狗千里寻主记》、第二部叫做《荒野有情天》,都是八十年代美国的温情电影。
等看完之后,刘一民冲着刘佩然说道:“刘厂,说实话,我并不能确定能在外面挣多少钱。但这部电影,一定能引起全人类的共情。有时候好的电影,不一定在票房上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观众的心里。”
美国版的《忠犬八公》在全球拿到了四千多万美元的票房,中国版《忠犬八公》在国内拿到了2.7亿的票房。
票房之外,无数观众在电视、手机、互联网上不断进行重复播放。
刘一民这版将动物和植树联系在了一起,比起票房,更重要的是文化输出。
当听到刘一民说不一定在票房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刘佩然暗道要遭,但又听到刘一民什么文化输出,在全球宣传中国的植树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时候,刘佩然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责任感。
“什么都不说了,拍,你说咋拍就咋拍,你说找谁拍就找谁拍!”刘佩然拍腿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