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功德林往事 (3/6)
nbsp; “河大还是有底蕴啊,能培养出来这么好的学生。”严家炎感叹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毕竟祖上阔过!我在河大遇见了他,觉得确实可以,所以才起了邀请他到燕大学习的念头。”
“系里非常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培养学生,不如直接培养老师。”严家炎拍着刘一民的肩膀说道。
“不过放在你们文研所下面比较合适,系里面还没这笔经费,不过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系里帮你们解决住宿。”
“严教授,您家晋省的吧,抠的跟个土财主一样。”
“阿拉上海人也会算账的好伐!”
刘一民笑着走出了严家炎的办公室,王立群正坐在吴组缃和王瑶旁边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
“刘教授!”王立群赶紧起身打招呼。
“坐,你们聊。”
刘一民看着王立群,若有所思的提笔写了一篇报告。
文化部,夏言拿着刘一民的报告仔细的阅读,看完之后说道:“文研所培训老师,这倒是挺有意思,不过你们的经费可不够啊!”
“我就拿一两个人先试验一下,不过这个事儿得跟您通通气。”刘一民解释道。
“可以,放手去干嘛。咱们也不能总让外国人培训,咱们自己也得好好培养一下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就不能歪。先摸着石头过河,几个人花不了多少钱。”夏言问刘一民经费够不够,不够的话再追加一点。
“够了,几个人的经费文研所还是能拿出来的。所里的教授还让我感谢您呢,批了一万美元的外汇,买了不少资料。”
“别,这一万美元是要听个响的,这响绝对不是你们的几句口头谢谢。”夏言打断了刘一民的感谢。
刘一民问道:“爱荷华国际训练营的事情怎么样了?”
“我们核对了一下多方消息,对方拿的是中情局和甚至是直接拿过美国国务院的钱。我们准备透过欧洲的媒体将这消息放出去,打草惊蛇一下。据相关部门总结,爱荷华国际训练营的存在,整体上是利大于弊。
聂华令和他的丈夫,并没有严格按照中情局的指示去做。不过咱们也不能完全没行动,我看你这个文研所培训老师的这一步就不错。”
“好。”
刘一民走出文化部后,心中又拟定了一个人选——复旦的学者李良荣。
李良荣此人后来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十分重要,大部分学生都拿着他编写的《新闻学概论》学习。
李良荣在复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现在是讲师,上次在复旦的时候有一面之缘。
从文化部出来,刘一民没有再回学校,而是到《人民文艺》将《最美的青春》和一篇在美国经历的散文送到了崔道逸的手上。
“这是林业部委托我写的,师兄,您瞅瞅!”
“林业部?厉害啊!”崔道逸高兴地拿起开始阅读。看到是写塞罕坝的,崔道逸再次说道:“塞罕坝是应该多写写,多苦的地方啊!”
崔道逸看到武延生出场的时候,一边看一边骂:“这是什么玩意儿啊,就这思想觉悟?整一个小人啊!”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