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国际写作营的屁股露出来了 (2/5)
了断粮的求救布条。林场立即组织人手营救,追上刘师傅的时候,他已经被冻死在了雪窝里面。
刘一民对里面的内容稍微改动,使之符合八十年代写作的故事风格。另外对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先遣队断粮、刘师傅冻死的给养员结局做了交代——判刑入狱。
翌日,《燕京日报》刊登出了刘一民在美国受到中情局策反后,勇敢揭露阴谋的相关消息。
相关部门之所以选择《燕京日报》,也是为了不过度刺激美国。
这应该是《燕京日报》成立之后卖的最火的一期了,报社当天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印刷机,印多少报社就要多少,根本不愁卖。
《燕京日报》除了在燕京销售渠道比较齐全外,其余地方都不如国家级媒体。
但本期的《燕京日报》多有不同,在神秘力量的帮助下,南方的市民一觉醒来也在书店看到了《燕京日报》。
读者拿着报纸纷纷痛骂美国,认为美国佬实在是太坏。一些所谓的理中客想来一些看似理性的发言,也被淹没在人民的口水战里面了。
“恁娘,你没看这图片都是美国报纸的!”读者破口大骂道。
接下来,各地的地方媒体开始转载《燕京日报》的消息。跟读者破口大骂不同,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学者教授反应不一,众说纷纭,领导在审批对外合作项目的时候开始留了一个心眼,临行前对外派的教授先做出国预警。
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也紧锣密鼓地出台,针对外国相关资金进入高校做了严格的限制,学校接受外国资金时必须向教育部门报备并接受审核。
文艺界对作家的出国访问并没有进行限制,却开始调查各个邀请项目背后的资金背景,但真要靠文艺界自身去调查,自然是不行的,毕竟文艺界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对内进行管理,手伸不出去。
《燕京日报》在刊发之后,带着记者对刘一民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主要是向读者证明,这件事情是真的。
燕大,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快速走了进去,严家炎看到刘一民后拉着他说道:“你是豫省汝县的是吧?”
“怎么了?”
“你们县今年高考成绩不错嘛,两个考上燕大的。”
“您怎么知道的?”
“刚才我翻了翻新生花名册,无意中瞧见的。一个小县城考上两个,还都跑到咱们中文系了。”
吴组缃恰好走过来,听到讨论声说道:“我每年都扒拉花名册,就想看看老家有没有人能考上,可惜这么多年都没碰到一个。一民,你们县是怎么教育的?”
“其中诀窍说来也简单,但说来也残酷。”刘一民将汝县高中成绩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教学、刷题的方法简单的说了几句。
吴组缃听完道:“残酷?我倒不这样看。一些地方学生罪没少受,但是成绩也没提高,至少这个方法让有的学生抓住了一线机会!”
“这个方法我看有些高分考生多的地方都在用。”严加炎说道。
汝县尖子班教育有几年了,可算开始真正的开花结果了。有时间看看花名册,到底是哪两位老乡来了。
吴组缃和严家炎都拉着让刘一民讲一讲在美国的故事,刘一民拉着手说道:“两位大教授,报纸上的内容已经很详细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