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在中美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3/5)
/>
“老杨,你应该坐社科院的车。不过幸好没有晚,美国的同行们已经在等着了,我们先进去吧!”钱锺书笑着说道。
这是一个中型会议室,刚好容纳二十多人。不仅如此,会议室后面还摆上了茶歇,有水果还有糕点。
刘一民走到放着自己姓名牌的座位前坐下,他的旁边就是朱光遣。
他们刚坐下,一群美国学者就走了进来,在钱锺书的带领下大家鼓掌欢迎。
“你们好!”钱锺书伸手说道。
“你们好,教授.钱!”
中美双方进行完自我介绍后,美方代表团团长厄尔看向刘一民说道:“教授.刘,很高兴见到你,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你的文章,但是没有见到。我的朋友告诉我,你是个充满激情和极具煽动性的年轻人,希望你下手温柔一点。”
“厄尔教授,幸会,我希望这是一次真诚的沟通交流。”
几个华裔教授冲刘一民微微一笑,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钱锺书作为社科院的副院长发表了开场词,钱锺书在中美都相当有影响力,他开场最适合不过了。
“女士们,先生们
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通常来说事无大小都有第一次,我们坐在这里确实是第一次,开创了历史,为以后的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美文学之间是很亲切的,翻译家让美国人发现了中国文学,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欧美文学。我们坐在这里,大可以大声地交流,不必讲究一致。君子和而不同,同声一辞是单调的代名词。
近年来,神学家有关历史的宇宙末日论在英美文学批评里颇为时髦,“终了感”已成流行的文评术语。
不过,我坚信今天在座各位所共有的是一种兴奋的“开始感”,想象里都浮现出接二连三这种双边讨论会的远景,参加的人会一次比一次多,讨论的范围会一次比一次广、一次更比一次接近理想的会议——真诚的思想融合。”
钱锺书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在他发言之后,美国代表团团长厄尔也开始进行了发言。
“中国文学在美国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中国文学是以中国为背景的,我们来就是为了了解中国。中国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历史的进程中,希望美国文学能够为中国文学带来助力”
朱光遣低声说道:“这美国佬,不是在暗戳戳的表达咱们要向他们学习吗?”
刘一民点了点头,这家伙确实没安好心。
开场词完了之后,就进入到了互相发言的环节。刘一民觉得这个环节是最无聊的环节,听得让人昏昏欲睡,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论文。
钱锺书对于这场论坛准备的很充分,代表团里一名团员钱中文的发言就是他让对方提前写的,讲的是关于苏联作家巴赫金的。
国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很少,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但是国际上研究的比较多,钱锺书让钱中文写这篇论文,也正是想向美方表明中国文学并不封闭。
听完钱中文的发言,几个美国学者果然频频点头。
朱光遣讲的是中西方美学对比,中国美学的传统之美。
刘一民上台讲的是跨文化的种族歧视文学研究,讲了讲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