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茅盾去世 (3/5)
sp; “忙啊,我们和八一厂两家你追我赶的赶进度。因为这个事情,两个剧组距离不远,可硬是搞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唉,希望这部电影之后,我们和八一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兄弟单位关系!”
朱得熊告诉刘一民,这部电影的拷贝厂里面准备交给中影准备售卖,到4月底应该就会上映。
刘一民很好奇,这类的偏文艺的电影,在后世总是叫好不叫座,那在80年代会不会叫座又叫好。
刘一民和朱霖从北影厂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左右了,晚上的风还很冷。
朱霖一路上都在想电影和话剧演的《驴得水》,并进行着对比:“刘老师,你觉得我跟北影厂的演员谁演的好!”
“肯定是你啊!”
“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说!刘老师这样说,是因为亲近我才这样说!”
“哈哈哈,你演的确实好。电影和话剧虽然用的是一个本子,但是他们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各有优劣。大家去看话剧,亲眼看演员在台上表演,情感上就会觉得更亲近。但大家看电影,跟演员还隔着一块布呢!
说你厉害,是因为演员拍电影拍不好可以喊停,话剧不行啊!”
“刘老师这话说的也对也不对,话剧排练的次数多,但电影没排练,所以拍的时候错误也就多。”
“你这不是说的挺好的!”
因为电影的事情,散文缓了一天才交给崔道逸。他先去了一趟人民文学出版社,将给徐驰写的序交给了他们。
李书看到刘一民,亲切地拉着他,争取希望争取到下一次的出版机会。
刘一民握着李书的手,深情地告诉他自己是不会忘记他的,让李书同志开心地差点蹦了起来。
《人民文艺》编辑部,崔道逸一脸陶醉的欣赏着刘一民的散文,刘一民看着他的样子,打趣道:“师兄,你这表情是不是职业病?”
旁边的许一冲着刘一民说道:“一民,这不是职业病,编辑的职业病是这个!”
【许一黑着脸皱着眉头说道:“再改改吧!”】
“老崔这是觉得你散文写得好,看着是一种享受!”旁边有编辑说道。
刘一民觉得崔道逸这个表情,是无形中的对作者的一个鼓励,具有精神PUA效果。
崔道逸拿下稿子,冲着刘一民说道:“你猜对了,我这招叫做怀柔!不过你写的确实好,唉,我也想骑着马在草原上狂奔,娓娓道来的感觉,不知不觉就能看进去了。”
“加上藏地采风故事的稀奇性,还有徐驰同志的报告文学作品、《红河谷》和《山高水长》的相互支持,这散文我相信会有非常多的读者。”
许一插嘴说道。
不过这次崔道逸提出了几个地方跟刘一民交换了一下意见,刘一民修改了一下一个段落的行文逻辑。
“卓玛这个姑娘,让我想到了军艺的舞蹈——《草原女民兵》。说的我又想看了,改天找个朋友弄张军艺的票,过去看看。”
其余的几个编辑,纷纷让崔道逸帮忙搞几张票,崔道逸赶紧拒绝,自己还不一定能弄得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