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 (3/4)
认为茅盾文学奖的设立,将会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踊跃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为接下来的发展打开局面。
“同志们,去年在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位同志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位同志大胆地预言了改革文学的到来。”
众人将目光放在了刘一民身上,万方在后面低声说道:“小师弟,大家都在看你!”
“对,就是刘一民同志,他今年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去年大家还不以为然,经过一年的发展,此类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我相信接下来这类的文学作品会越来越多”
各个领导讲完,接下来就是正式的颁奖典礼,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刘一民几人缓缓走上了台。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和作者,分别为:
《东方》,作者为魏宏杰同志、
《李自成》第二卷,作者为姚官三同志、
《追风筝的人》,作者为刘一民同志、
《徐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周克琴同志、
《将军吟》,作者莫应封同志。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五位同志上台领奖!”
周杨、夏言、张广年等人依次给大家颁奖,每个人手里面拿着获奖证书还有奖章,另外就是三千元的奖金。
三千块钱的奖金在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里面,不是领先一点点,而是遥遥领先,回头看不到其它的那种。
总额为二十五万元的捐赠,加上此后每三年评选一次,三年期间的利息支撑着这些奖金,能勉强的往前走。
之后随着物价的上涨,到了88年,陆遥获奖的时候,奖金到达了五千元,二十一世纪后达到了五万,接着港口李捐赠五百万,金额就提到五十万。
夏言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好小子,你站在这五人中间,可是格外的显眼啊!”
五个人,姚雪垠已经头发雪白,其余人的年纪也都不小,刘一民站在这里,说是来给几个获奖者献花的年轻人都有人信。
二十多岁获奖,第一届就打破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年龄记录,此后,这记录也不会有人再打破。
周杨说道:“颁奖台上领奖处,五人之中最少年!”
这句话引用了白居易27岁状元及第时写下的那句“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张广年在后面笑道:“一民,继续努力!”
接着几人对着其余人,又是一番握手鼓励,周杨一句一个老姚,他跟姚雪垠只差了两岁。
回到座位上后,姚雪垠先开始发言,他饱含深情地地讲起《李自成》第一卷的创作,提及了当时教员的鼓励和大家的支持,接着讲起《李自成》第二卷写作的艰辛,感谢了一下茅盾同志。
【茅盾文学奖是一次鼓励,一次鞭策。第二卷还不是定稿,我还会继续修改,我要让它变得更好,变得更厚重。
这本书以后,不仅是在国内,要让它在国际上也有影响力!】
谦和中带着狂!
魏巍走上台,讲起自己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将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