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报告文学:《奔腾的青年作家》 (4/5)
情的。
最新一批的兵已经送走,再征兵到了来年了!
田庆平走出办公室,看着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怎么来找我了?”
“等你下班,找你聊聊天!”
“走,去我办公室聊!”
“一民,你跟庆平的关系还还真好!”公社的主任冲他说道。
“那是当然,考上大学还多亏了庆平的帮助!”
中午,刘一民拉着田庆平去吃饭:“本来说考上大学请你到县里面东方红吃饭,可惜当时被喊到文化馆了,你也没时间到县里面,今天我就完成这个承诺!”
“来两大碗面饸饹面,多放肉,我们另外加钱!”刘一民豪横地说道。
两人聊了很久,田庆平一直向他打听改革的消息,刘一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从东南沿海的几个圈,到大江南北都在实行的包产到户,聊得是异常火热,丝毫不顾旁边人异样目光。
“再来两碗饸饹面,一碗少一点,不用太多,庆平你呢?”
“我也少点!”
刘一民笑着讲起当时第一次投稿在供销社门口见到田庆平后来吃饸饹面的事情,吃一碗没吃饱,不舍得再拿钱吃第二碗。
“你以为就你是?我在旁边公社,天天闻着香味流口水,也不敢经常过来吃,吃不起!”
田庆平感慨道。
“当时你还给了我一张洋碱票!”
吃完饭,又跑到办公室里面聊了一会儿。
“你有兰勇的消息吗?”刘一民问道。
“这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久没回过信了。我找关系查了查,他们部队应该是没上前线的。”
刘一民不知道田庆平找的是什么关系,也没有问。
“唉,好久没跟这家伙通信了,还挺想他!”
“那是,想当年咱们三个在学校,到哪儿都一起,后来你跟那什么..”
“喝你水吧哈哈哈!”
进入二月份,刘一民收到了《人民文艺》,封面上写的一行标题,让他“嗯?”了一声。
封面上是这样写的:
《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徐驰
《红河谷》——来自徐驰笔下的青年作家在阿坝采风之作。
刘一民快速地翻开徐驰的文章,这是一篇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主人公正是刘一民。
以“阿坝采风在成都相遇”为切入点,详细地讲述了刘一民的写作历程,中间的主线是草原之行,从草原之行两人的对话再引申出刘一民的文学思路,并通过以往的进行解释一番。
徐驰最著名的《哥赫巴德的猜想》写了一万八千字,这一篇《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写了将近三万字。
“这个老徐同志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