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上本地县志了 (3/4)
/> “一民,你不要谦虚,我觉得挺像你的。”
老张得意地揣起了本子放进手提包里面,又向他打探起其它的事情,问他有没有去过国家作协,里面怎么样之类的,刘一民一一给他解答。
来到文化馆,文化馆的人早已经聚到了一起,烧好了茶围坐在炉子旁,就等着刘一民的到来。
刘一民走进创作组的办公室,正对着门口的墙上挂着几份杂志,老张介绍道:“这些都是文化馆在各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老张推开围上来的文化馆其他人,向刘一民介绍了起来,除了杂志,还有一些报纸文章。
刘一民盯着仔细看了看,当他意识到是什么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后悔看了。
《刘一民同志创作‘高考1977’的前夜》
《‘驴得水’取材地——实访解放前小学遗址》
《‘一代人’诗歌艺术价值分析——迷茫的诗坛和迷茫的时代》
《‘理想’中的刘一民同志——刘一民同志的个人文学理想分析》
关于刘一民的努力创作小故事多发于各大报纸,起到鼓励人心的作用。刘运生写的什么自己半夜起床发现刘一民还在写作,12点的星光照耀刘一民的创作之路等。书评和诗评发布在《豫省文艺》《洛城》等等杂志上面。
刘一民看到这些文章,不亚于看到那些奇葩的短剧名字。赶紧将目光撇开,冲着文化馆的众人说道:“你们写的真好啊,同志们!”
老李兴奋地伸出两根手指,得意地说道:“去年我发表了两篇,当然我知道,这不是我努力的结果,全是一民努力的结果。”
刘运生热情地捧过来一杯茶,让他拿着暖暖手:“一民,你不知道,就你十二点创作的这事情,我写了之后,咱们县的初高中都将这个故事贴了出来,鼓励学生们向你学习。”
“你们一个个的都坐到凳子上,让一民坐下跟你们聊。”老张看围的越来越紧,赶紧给他解围。不单单是文艺创作组的人在这里,文物保护组和曲艺辅导组的人也都在这。
“一民,你到燕京见到了多少作家?”老宋头迫不及待地问道。
“第一天去《诗刊》见到了邹获凡,第二天在《诗刊》见到了艾清,艾清先生也刚回到燕京,我们合了一张影,还有张广年,他现在负责《人民文艺》.”
刘一民从挎包里掏出他跟艾清的合影,递给了大家。
“燕京的文坛跟咱们汝县比,就是大海和小水坑的差距,一民,你到了燕京才能发挥出你最大的创作潜力。”老张高兴地说道。
这些人名都是他们只能在杂志上看到的,刘一民年纪轻轻就跟他们站在了一块,假以时日,在他们的心里,走的肯定比这些人更远。
“艾清先生啊,他的诗歌我最喜欢,可惜无缘一见。”老李遗憾地说道,接着看向刘一民:“一民,你什么时候再见到艾清,告诉他,在汝县还有他的一个读者。”
“岂止是你一个,我们都是。”刘运生反驳道。
老张邀请刘一民跟他们讲了讲目前文坛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燕大学到的创作方法,中午文化馆的食堂炒了一桌子好菜,下午像往常一样,刘一民坐在创作组办公室里面跟大家一块写作,主要是指点一下其余的人。
革委会主任杨玉山也跑了过来看望刘一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