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金蝉脱壳 (1/5)
襄北战役中,宣冲亲自抵达了襄州压阵,开始清理后勤,对各个军团进行功劳评定。并没有亲自进行指挥,而是最后将这场战役的指挥权交给武锐。
所谓拳不打少壮;二十岁年轻人的肌肉密度和骨骼强度都是最强,能够以力破巧。
而在大兵团指挥的脑力交锋中,年轻脑子比四十岁的脑子,功能就是强一大截。
话说宣冲现在是可以兑换名为“超脑”的辅助系统,大约要1个学分,但最终放弃了。原因是,自己都已经谋局到这个样子了,再用学分作弊来对抗赵诚,多少有些侮辱自己的努力了。
至于赵诚在做什么呢?他带领七万部队南下,每个军一万人,核心是两千左右的战兵。正兵和辅兵的数额变化,在战斗中填补,需要粮草几何,都需要统计。
赵诚这些年,在兵法中融入宣冲的体系,但是他手下那些士大夫还是旧的版本。
宣冲的操典,其实是让兵法计算变得更加复杂。宣冲是靠士官组织才完成统筹计算。
赵诚在没有稳定士官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他要一个人身兼参谋部里从基层到中层一系列作战指挥职能。——他是要活活被累死的。
所以赵诚还是新旧混合,把部分决策权在自己,提拔一些士人们,按照宣冲那士官组织进行任务分配。
例如眼下,大军所过之处,1:该地的民壮入军。2:招募刑徒为敢死营。3:沟通所在地的大户,以封官许诺为名让大户豪强出奴仆组成“团练”。此时此刻,就是刘备曹操这类颇有家资的地方豪强们,能够起家的机会。
赵诚手下每个军,眼下实际上人员都已经膨胀到了超过一万。
原先他从各个地方上豪门中征调的习武者,现在都随着兵团膨胀水涨船高,从被使唤,变成了组织当地军民的骨干。
赵诚不得不用好几种方法进行了统计,然后再核算对比。
宣冲这边却只有一套计算标准。靠着行而有效的行政系统:搞清楚各路兵马具体有多少人,分多少类军。
而赵诚身旁聚集的幕僚团队,则是各地世家们举荐出来最聪明的人组成的草台班子。这些幕僚们相互之间放浪形骸,没有足够的纪律性。
诸如让各个将官们把人数报上来后,而后让军中管粮官把粮草消耗报上来,再让军中医官统计“草药含片”的消耗提交,然后进行核对;这些数学上的运算,贤士们并不愿意为之劳神过多。
…评说…
宣冲对赵诚的评价是:封建王朝的大部分将领只能协调一路大军,具体这一路军内有多少人?水平越高的兵家带的人越多。他(赵诚)可以把一路庞大且单位众多的军团整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个人技战术是有极限的;一旦进入多个子系统的全面对抗中,他就会落入下风。
宣冲回顾了赵诚此战中全部操作。他的确也有多路进军的“多线操作”,但是他的“多线操作”只能同时针对一个战略目标。
但是,如果是多线对多线,他的多线并不能照顾到他锁定的单一目标之外其他目标。
本次国战,就已经暴露出了他的缺陷。他在专注于南线时,雍州,夏州两线的军事调度,都因为人事上考虑不周,出现了重大纰漏,这就是“多线多目标”能力不足。
话说宣冲这几年南征,在南边淬炼人才团队,同时在北面放手让回来的人才处理事务,就是锻炼这些人独当一面的能力。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