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24集《直解》 (5/8)

执,依止名言来破名言。

    因为佛法的名言它是清净法界相应,它把遍计执破掉以后,它自己会自动消失掉。后面会提到,虽然你“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是的,你刚开始是观察这都是你的名言,这些境界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也是个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随顺佛法真理的观察,等到你最后再观察的时候,这个名言它自动会消失掉,而不是说完全都不想。

    所以我们看经典,有时候你要不能融通,会觉得很奇怪,佛陀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佛陀呵斥我们的妄想名言,因为一切的罪业、苦恼都是我们名言安立的,这是好、这是坏、这是各式各样。但是佛陀《观无量寿佛经》,他赞叹名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又赞叹我们在佛法界的这些名言。这就是对这个“想”善加利用,不是像外道,也不是像二乘,把这个想完全停下来。我们想要如理作意,来破除我们过去的不如理作意的名言。到最后这个如理作意的名言,能观察的智慧的名言也不可得,这个时候就入第一义谛了,是这样子。

    好,我们再看第三,问答释疑。这当中是蕅益大师的《观心法要》的一个问答。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证得二空真如,要证得根本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来观依他起。这样子初心修观就应该直接观真如,这一切都是真如,就应该肯定。为什么开始要先观遍计执,要先否定,然后再观依他,再观圆成实性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答案。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讲藏通别三教,修止观都是先否定。当然圆教的天台止观一开始就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看天台宗的观法都是肯定的,“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我就是佛,我这一念心一念不生就如如佛。“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一这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但是在唯识的思想不是这样,它都是先破执。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真如理不在依他性外。因为真如理不在依他起外,初心若观真如,你一开始就观察这个法都是真如,那你一定肯定它。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就像一个虚空的东西,哦,这就是真如了,便成遍计执。

    因为真如不是我们所观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一开始就观察我这一念妄想就是真如。我们会想出一个像虚空的相貌出现,而认为这个虚空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就正式落入遍计执。因为什么?《成唯识论》讲出一个理由,真如非凡夫所缘的境界。那是圣人所攀缘的境界,不是凡夫所攀缘,因为凡夫有所得,我们不能够攀缘真如。所以你一开始就观真如,这个时候真如就变成遍计执。此情最不可救,这种情执是最麻烦。因为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的空理,正是你第六识所表现的相分。

    说这个禅师,有一个禅师问一个老和尚说,到了劫末的时候有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劫火生起的时候,这个“常住真心”坏不坏?这老和尚说坏。说这为什么坏呢?因为你现在讲的这个常住真心,心中是有所得,有所得那就是遍计执,那就是要坏。就是说,我们凡夫一开始就观这一念心是真如,而不否定它,你应该观你这一念心是名言,是遍计执,先否定,然后再开显真如。你一开始就肯定你自己,那这个时候的空理正是遍计执,是你第六意识的相分,因为什么?以有所得故。这样子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

    如果你这样一种恶取空,认为心中有一个空的相貌出现,你没有先破执,没有先把这个毒去掉,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凡人修仙:我能变废为宝 我女友是弦乐大魔王 我真不想修仙啊! 被逼做通房?我转身嫁渣男他爹 这本书的名字叫:空 睁眼变逃妻,高冷军汉红眼抓回 都市:无敌仙帝 失业后,我被神豪养成了顶级女神 共享魔王与模拟勇者 炮灰全网黑?我农科院女专家不服
相关推荐:
凡人修仙:我能变废为宝 异界殖装:从抱脸虫开始的 从搜山降魔开始成神 剑主诸天 神鬼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