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直解》 (4/10)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事实上通达位所觉悟的这个真理是包括唯识的性相的,但是偈颂当中它只说到,“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然只是偏重在真见道。因为相见道是要出现相貌,你有真见道,你自然会有相见道,所以以真见道作代表就可以了。
这个通达位的情况,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跟资粮位跟加行位作一个拣别。资粮位跟加位的菩萨对于真理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这个资粮、加行位的菩萨是对真理的追求,不管他透过礼拜、赞叹、供养或者是如理的思维,这个时候心中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媒介、很多的名言、很多的相貌来引导他,但是从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一定是有相的。
但是当我们“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住”,从前面的求到这个住,这个住的相貌就是离二取相故,不能有任何的相貌出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学判教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是求,一个是住,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的。好,我们看第四个: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这个修习位就是从前面的见道以后,开始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他不会停留在这个地方,他随顺于他这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的道理,再不断地去修习佛法,伏断这种俱生的烦恼跟所知障。它内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偈颂我们分两部份来说,第一部份是讲到智慧的自体,下个偈颂是讲它的妙用。先讲这个智慧的自体,它的体性是由三种体性构成的。
第一个是无得,这种智慧是无所得的,没有这种自我意识的我执法执的这种戏论;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这种智慧的体性是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是出世间智”,它这种智慧是无漏的,不是世间的有漏的、有烦恼相应的,所以这个智慧的自体是由无得、不思议跟出世间三种的相貌所构成的。
这个智慧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它能够去断捨烦恼跟所知二障的种子,这种种子的功能都是没有堪任性、麤重的。证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这个是讲到这种智慧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出来。断烦恼障,证得大涅槃,断所知障,证大菩提,它有这种功能。我们看澫益大师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这个地方指的是“妙用难测”,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凡夫的心情有时候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者我们在拜佛的时候,很真诚的礼敬诸佛,或者我们是在称叹如来的时候,或者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也会被三宝的境界所感动,内心当中很真诚的在三宝面前发愿:我弟子某某,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
那当然这是一个佛的境界,表示我们内心当中要产生一种自我期许,要往这个目标去做,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目标,事实上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好。为什么呢?我们既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这个心愿,为什么我们不能够遵循我们的誓愿呢?即是因心中有烦恼,烦恼障碍我们去实践我们的理想,就是什么是烦恼呢?
就是心中的妄想名言。我们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在人事接触的时候,安立了很多很多的颠倒的名言,这个耗损我们很多的精神体力,使令我们要断恶修善度众生啊,心有馀而力不足!所以我们的功能不能讲“妙”。
圣人的这一念心他用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把心中的名言消灭以后,他那个明了的心识从这个麤重的烦恼解脱出来,那产生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产生这个广大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六波罗蜜的善法。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跟大家互相勉励,就是这个释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