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十二卷《直解》 (6/13)

有这样的差别。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跟外道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对于我们这一念心的态度很可能就用无想来对付它。就是说我们会认为心中很多的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嫉妒心,都是因为有思想的缘故。然后就把思想给消灭了,让自己经常保持无想。

    当然这样子也很快把烦恼调伏下来,但是您这样子也深深地伤害到您的善根,就是您以后要起对佛法的智慧、大悲心有障碍。二乘人也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当然二乘人比外道好他还是在想、无想当中,他已经成就我空智慧了。

    这个在《维摩诘经》上有一段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的开示,他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二乘人经常想入灭尽定,乃至于入偏空涅槃,都是没有第六意识的想。就是说您在这个无想当中是一个高原陆地,当然内心非常清净,但是不生莲花,您很难生大悲心的,而这个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卑湿污泥乃生此花,您一定是要让您的心识这个想生起,思惟苦谛,然后对思惟众生的苦您才能够生大悲心去怜悯一切有情,才能够积集广大的功德成就佛道。

    所以这个地方倒是值得注意,就是说我们在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的确是真的。但是诸佛正徧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意思是说从唯识的角度,这个想本身有杂染性的,也有清净性的。就是说我们今天随顺了世间的名言,我们生起了错误的思想,引生了烦恼。但是我们这个想也可以随顺于佛法的教授,而生起清净的名言,生起大悲心,生菩提心的。所以唯识是讲转识成智,它的态度不是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不是这个态度。它应该是要假藉第六意识的思想来觉悟生命的真相,要生起内心的一个觉悟,而不是把这个想消灭掉了。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看戊四的总结。

    戊四、结示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三能变相”是八识的自证分,内在的体性,这个异熟思量了境,这三个心识有一个内在体性。“所变二分”是见分跟相分,是外在的作用。相见俱依自证而起,而自证分是相见二分的依止。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十五,把这个识的四分说明一下: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八识的心王跟心所都各有四分,就是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心王跟心所的了别性。心王心所在了别境界的时候,事实上细分来说,是有四分的差别,我们透过四分的了解,我们就能够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外境是怎么产生的,您就能够明了。我们看第一段: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在我们的心识的第一个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们叫相分,它是所缘,它就是一个相状,是个所缘。这个相状比如说这个色尘它有青黄赤白,声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识所缘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摄。这个相分它的定义就是所缘的意思,它可能是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因为第七意识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这第八识的见分它是一个所缘,是个相分,但是它是一个心法。所以相分不一定是色法,也不一定是心法,它的定义是所缘,识的所缘。再看能缘。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

    见分的意思就是照了,这个烛就是清楚分明。它是一个识的了别照境的功能,它是能缘,就是八识对境界所生起的见闻嗅尝觉知的了别作用,都是见分所收摄。这见分一定是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荔枝点火 被S级哨兵觊觎的F级向导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凌晨三点,收到解雇信和追杀令 云含烟雨 神壕快穿:闪开,小祖宗驾到 恶毒师妹不洗白在宗门创死所有人 我靠拍剧爆红全网 斗罗:我是邪魂师又怎样? 您疑似过于忠诚了
相关推荐:
恶毒师妹不洗白在宗门创死所有人 我的修行旁白有诡异 签到万道:从凡界到寰宇至尊 每天长一万斤,我进化成神话巨兽 重生后我靠吃异食升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