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直解》 (9/12)
不过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强调的还是以根为主,就是这个六识以根立名,因为心识跟根的功能比较密切,这个识跟尘境的功能比较疏远,所以它以根来立名。心识跟它所依止的根,这当中有五个相互的关系:“依、发、属、助、如”,我们先看依,什么叫依呢?
谓依六根而住,
就是说,六识的这种现行的了别,它有一个依止处,就像我们人有个房子,能够依止处。这个六识的了别,是依止根来安住的。第二个:
由六根而发,
所以这个了别性是从那里发动的?是从根发动出来,就像这个箭它是由弓发动出来。
系属于六根,
比如说你眼睛到那里,你眼睛转到左边去,这个眼识就只能看左边的地方,你眼根转到右边去,眼识就了别右边的境界,所以它这个识的了别性要依止根的活动,要系属于根。
助六根了别,
这个根是不能了别的,根是个色法,它事实上是帮助六根来了别境界。
如六根之各缘一尘,
它随顺六根去攀缘各自的尘境,
故有六种识也。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二十四面的:
附表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解释: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这段的开示是解释这个“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先讲这个第三能变的总相,就是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的主要的功能,是了别它的六尘境界,说明前六识的一个内在的体性跟外在的行相,它是以了别境界为它的自性,也以这个为它的行相,这个先讲它的总相,就是了境。
它的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尘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什么叫眼识呢?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于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是依止意根了别诸法。所以这个前六识是依根立名,依止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前面的初能变跟二能变都是功能受称,这是不一样的地方,关于这一点我们把它画一个讲表:
(一)“了境”
“性”─体性───内二分
“相”─行相───见分
前五识
眼识 ─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
耳识 ─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
鼻识 ─ 依于鼻根,了别香尘。
舌识 ─ 依于舌根,了别味尘。
身识 ─ 依于身根,了别触尘。
第六识─ 依于意根,了别法尘。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