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直解》 (5/12)
但是当我们从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切割了以后,我们发觉心是流动相的,这个流动相当然是生灭变化的,那就不是一个自我的一个相貌。这个是析空观,这个是从时空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念心的真实体性不可得。
第三段的总结: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自性既无,他性何有;自他既无,岂有共性;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这个四段,前面是说有因缘生不可得,说生即无生,因为它这个生起,只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从本性上来观察,是没有真实的生起的自体,所以终无自性;自性不可得,他生当然不可得;自他都不可得,当然不可能共生;有尚叵得,况无因生,有因缘生不可得,无因缘生不可得,所以说他是:是故知无生。
看第三段总结: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我们依止前面的体空观跟析空观的方法来观照这念心识,勿令休息,这个东西,你一定是有一定的定课,每一天有一定的这样的时间修止、修观。这样,解种薰发,惑种自消,慢慢地,使令心中的光明智慧增长,心中的无明就能够慢慢地消灭。这个空性的智慧是我们转凡成圣的一个基础,是整个三乘圣道的基础。
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主要的是依止这个信心,说是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我们仰信三宝的功德,我们深信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从这个信心当中生起惭愧心,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这一念心开始生起这个业果的观察,我们会想办法克己復礼,虽然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以这个业果的真理来调伏自己,使令这一念心慢慢地减少恶法的势力,增长善法的势力。刚开始是依止善业而安住,刚开始是这样子的,这个是很正常的次第。当然这个善业,它有安乐的境界,它使令我们安乐,但是我们应该是还可以再进步。
就是这个善业,毕竟是个有相,我们经常依止善业,就使令自己有一个得失的心情,有所得。有所得啊,内心就容易有这个扰动不安,弟子心不安。这个时候,我们会要求自己再进一步地找一个更深刻的一个皈依处,就是般若波罗蜜,妙智慧到彼岸,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从这个业力的角度再观察,所谓的罪业、所谓的善业,都是假藉因缘而生,说是这个烦恼是因缘所生法,善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两个如云如雾的所生法,我们再把它拨开以后,就深观到它的本性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我们找到的皈依处,那是一个真实的皈依处,不可破坏的皈依处,真实地安住下来。
这个菩萨的阶位,它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刚开始的十信,那是完全靠这个信心,靠一念的宗教情操,来支持自己断恶修善。在这个十住位,它就是要空性的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这一念心。我们如果说,完全不修我空观,我们依止自我来修学佛法,就是心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依止这个我来断恶、来修善。这个地方有什么过失呢?就是容易退转。因为你这个有所得的这个自我,当你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的时候,那个强大的势力的时候,你有时候会有无力感,你那个有所得的心,以自我为中心,要你发菩提心,你发动不出来。
你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烦恼无尽誓愿断你就发不出来。但是你能够深观烦恼本无自性,你能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的烦恼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本性上来观察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你能够很坚定地发动出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可以的,乃至于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可以的。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虽然是非常地多,但是从我们的清净本性来观察,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你发菩提心,你就容易了。
所以这个空性的智慧,它跟菩提心是要同时操作的,你没有修我空的智慧,你很难发菩提心的。当然,我们自己经常修我空观,也会使令自己的身心调柔善顺,我们自己有点过失要进步,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都不修我空观,我们身口意有一点过失,这个过失很坚固,要超越很难超越。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这两个方法都是可以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