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五卷《直解》 (2/11)

假设这一期果报是把罪业释放出来,变现刀山油锅,第八识它跟刀山油锅接触的时候,它的感受是捨受的,它没有痛苦的感受。第八识的明了性它也可能把善业释放出来,变现成人天尊贵的可乐果报,但是它的心识与可乐果报接触,它也没有快乐的感受。

    《成唯识论》讲一个偈颂来形容这件事,《成唯识论》说:“但随先业而生,不待现缘而转。”但随先业,它只是随顺过去的业力,而变现果报,但是不待现缘而转,它对现前的因缘,它没有任何的感受,它只是如实的把业力变现出来。这是说明第八识,它跟种种的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接触,接触的时候,它的受就是“相应为捨受”,只有捨受。

    我们中国的中庸这个儒学讲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我们感情、情绪,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谓之中。发了之后,“发而皆中节”,有一点节制,这个叫和。当然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不容易做到,那是第八识的境界。但是儒家认为我们在发洩这个情绪的时候要合乎礼,克己復礼,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合乎礼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心平气和,当然能够“发而皆中节”,那是前六识三能变的境界,这以后再说明。喜怒哀乐之未发是第八识的境界,相应唯捨受。第八识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的平淡的,相应唯捨受。它不管是跟快乐的境界,或痛苦的境界接触,它的感受都是捨受。当然这个主要是因为它的行相太微细了,它那个名言的分别太细了,这是说明它的五受相应门。

    再看第九,三性门。前面是说明这个心识受用果报的情况,这是讲它的业性,前面是果相,这是因地,这个心识,它每个剎那都是在受用果报,它每一个剎那也都是在造作因地。这就是说:第八识在境界上造作的体性,是什么样的体性?是善性、是恶性、是无记性?说是无覆无记,是说明它的业性。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这个体性是有三种:说是您造了一个业,能够使令您今生他生身心感到随顺的、安乐的,叫做善性;能够使令您此世他世身心感到苦恼不安的,叫做不善性;对于善不善当中不能记别,不能清楚分别,这个叫做无记性。譬如我们剪指甲,理头发这些都无记性。

    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

    就无记性当中復分为二,如果是跟染污相应,这个是有覆无记。这染污指的是我爱执,我执。法执是不染污的,所以《唯识学》说法执的无记是不染污的无记,我执是染污的无记。染污的相应是我爱执,是有覆无记。

    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我们知道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个初能变,是说明我们的心识的最初的源头,有关这个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的本性。在战国时代的儒学大师提出两个看法:这个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道理知道人性本善?孟子说我们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河里面去,我们内心当中还没有生起名利一个的动机,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恻隐之心。在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思考这个小孩子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有什么样的因缘?但是我们很自然地就会生起一个悲愍心。他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所以人性是本善的。人性本善,它为什么它起恶念呢?那是后天的熏习而有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藉这个礼乐的熏习,把后天的恶法给消灭掉,孟子是这样的看法。

    同一个时代,儒学大师这个旬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呢?说我们一个人现前的一念心识,我们造恶业很容易,但是要造善要勉强,这个恶法的势力强大,善法的势力薄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我们的本性是恶的,为什么它会起善念呢?善念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旬子主张,我们应该透过克己復礼,来调伏自己本性里面的恶法,人之初,性本恶。

    《唯识学》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无记,阿赖耶识是无记性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说我们一念心识,在最初能变的时候,生命开始的时候,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狐仙美人:我用画卷封百妖 系统提前两年降临,我成神了! 兽世娇宠:戏精美人,多子多福 剑主诸天 神鬼传说 末世:我绑定了移动彩票店 开局穿越,躺平就能修炼到满级! 海岛农场[种田基建] 你好诡异Boss,我是来打工的 我以神话铸长生
相关推荐:
剑主诸天 神鬼传说 开局穿越,躺平就能修炼到满级! 斩气界 听说我死后成了反派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