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一卷《直解》 (1/8)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请放掌!学人这次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大家共同地学习《唯识三十颂》。

    佛陀在《大宝积经》上,说了一个偈颂,说是:

    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

    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佛在《大宝积经》当中,他把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跟出世间无漏的功德,做了一个比较,说假设我们今天是用满设恒沙界,这个恒河沙世界的这个珍宝,来供养这个佛陀,这样子所累积的善业,它本身是一个有漏的福报,换句话说,这样的善业,对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没有对治的力量,它不能具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所以说,它比不上我们能够在一天当中放下世间的尘劳,来修习这个涅槃寂静的功德。因为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听闻正法,经过这样法义的思惟,使令内心当中生起一种光明的智慧,这种光明的智慧对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它有对治的力量,它能够对治我们无始的烦恼跟罪业,它有一种解脱的功德。所以佛陀对我们弟子们,是赞叹我们能够经常地听闻正法,经常地思惟正法,这个是我们在讲《三十颂》之前,跟大家互相地勉励。

    这个《三十颂》它是一个唯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教法,是印度的天亲菩萨所做的,在讲这个《三十颂》的课程之前,我想先把这个唯识学这个教派,它在印度一个生起的因缘,先做一个大纲的说明。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的弘传的因缘,是普门示现,就是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弘传的因缘,他是以一个音声,这个一个音声,就是佛陀以他的平等的大悲心,流露出种种的教法,但是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众生随类各得解,有情的众生,他过去所栽培的善根不同,所以听闻到的法义就有所差别,这种情况在《法华经》,佛陀做了一个比喻说,说是一雨普润,三草二木各得生长。说佛陀的教法,就像这个雨水一样,这个雨水打在大地上,不管是东边的雨水,也不管是西边的雨水,它的雨水的味道是一致的,是无差别的,但是生长在大地的这些草木,有大的草木,有小的草木,它吸收的水份就有所的差别。

    从这个譬喻我们能够明白,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一切的大小乘的教法是平等的流通的,就是说,你是一个小乘的根性的学者,你听到佛陀一切时讲小乘法,你是一个大乘的学者,你一切时听到佛陀讲大乘法,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如此地流通的。佛陀灭度以后,因为弟子们宿世栽培的善根不同,他对于法的执取也有所不同,所以就有很多的教法生起的因缘,唯识的教派,根据《解深密经》,它做了三时的判教,这是唯识的判教。

    《唯识学》认为说,在这个佛陀灭度乃至于六百年,这个六百年的时间,叫作有教的时期,有无的有。这个有教的时期,就是弟子们根据《阿含经》所说的这个三法印的思想,安立了我空法有的一个道理,我空法有就是说这个补特伽罗里面,这个内心当中的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但是存在法界的这些法,不管是杂染的生死法,不管是清净的涅槃法,都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真理,很明确地把生死的法跟涅槃的法是对立出来的,一个是苦恼的生死,一个是安乐的涅槃。所以这样的教法很容易引导一个人厌恶生死,趣向涅槃,成就了自利的功德。但是因为对于生死法的这种强烈的厌恶,所以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圣者,他不敢来到这个三界火宅度化众生,所以从大乘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有所不足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有教的一个思想。

    有这样的一个缺失,就有些菩萨的出世,来挽救这个不足的地方,就有所谓的六百年到九百年,所谓的空教的思想就出现,空教的思想就是根据《般若经》,在《般若经》当中所说的缘起性空的道理,说一切法是假藉因缘而生的,不管是生死的这些杂染法,是由烦恼的业力的因缘而生的,这个涅槃法也是假藉因缘,假藉戒定慧的因缘而生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山村小神医 最高楼 鬼灭:成为继国缘一 特工穿书后,天天只想鲨男主 我进的不是恋爱游戏吗 闺蜜齐穿书!嫁糙汉!你离我也离 这道长能处,算命就送女朋友! 隐天剑帝 漫威的诸天魔法掌控者 离婚前夜,霸道女总裁偷听我心声
相关推荐:
万世帝君 九龙乾坤诀 女配太恶毒?苗疆大佬跪求我生崽 被换亲后,玄学主母吃瓜看戏 绝色王妃太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