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八十章 安家 (2/3)

\/>看的出来,万历初期的农家生活还不错。毕竟张居正没死多久,还没有征三饷,老天也赏脸,虫蝗不作,灾荒不频。或许也是因为,这是南京城外的乡村,比其他地方富庶。入村仅仅三四里地,朱寅就好像看到了晚明农村社会的缩影。华夏古典的乡村之美,如诗如画。晚明盛世的一幕芳华。不愧是出过皇后的地方啊。可是如此美好的乡村,其中又隐藏了多少盛世忧患?祥和宁静之下,又有多少难以直视的存在?朱寅心有所感,不由自主的轻轻吟道:客入青桥里,风烟尽旖旎。芳村如古画,桃源似可及。丹青难神韵,妙笔愁清奇。大真如一梦,醒来已别离。宁采薇距离朱寅最近,只有她听到了朱寅的感慨,也听懂了感慨中的悲凉。“是不是到了?”宁采薇遥指山脚下的一座大宅院。这大宅院占地两亩,朱门高墙,花木扶疏,一条溪水穿墙而入。在周围的农家小院中,鹤立鸡群一般,对比十分醒目。一看就是乡间豪绅大户的宅子。和其他农家一比,就像豪华别墅之于土坯平房。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门楣高大,匾额上是四个字:青桥别院。没错,这还不是周家的祖宅,只是周家的乡下别院而已。却已经是一座大宅院,就这么空着。可见周家的豪富。宅院门前坐着一个扶杖老人,年过六旬,满头银发。他看到朱寅等人走过来,立刻停止捉虱子的动作。“小子朱寅,见过长者,此厢有礼了。”朱寅主动上前见礼。华夏以礼治国,必须尊老敬老,见老者而不行礼,便是无礼狂悖之举。老者昏花的眼睛打量朱寅一眼,抚须微笑道:“原来是个稚子。你要租住周家别苑?”朱寅道:“是。还请长者开门,我们进去看看。”老者笑道:“老夫乃此间里老,为周家看管别院,你们来了,今后就不需老朽看门了。”他站起来,颤巍巍的打开院门。朱寅看着老人的背影,不禁有些感慨。里老都需要给科举官员的别墅看门了?果然,如今乡村完全是科举乡绅说了算。曾经掌握乡村话语权的里老,已经成为附庸。元有社长,明有里老。明太祖称帝之后,不惜动用铁血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大地主、大商人,只保留了中小地主。历史上第一次,大地主、大商人受到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清除。他们的土地和资源被分给小农,收为国有。为了镇压豪强地主,明太祖下诏各地百姓,告发豪强劣迹,以此治罪抄没。同时屡兴大案,故意牵连豪强,很多地方的豪强在国初大案中,灰飞烟灭。洪武三十年,户部统计上奏,全国民户,九成以上是小农。宋元以来的大豪强、大商人,几乎被清除一空,寥寥无几。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最小、也最原子化的社会,终于在明初出现了。虽然只维持了几十年,可毕竟是史无前例。这些中小地主担任了里长之职,取代元朝的豪强大地主。里长、里老共同管理乡村。可是随着科举阶层的崛起,基层权力从里长、里老手转移到了乡绅手里。这有什么区别?区别很大。里长、里老虽然不是朝廷官吏,却是在行使朝廷赋予的职权,属于朝廷管理基层的触手。里长、里老掌握基层治理权,就等于是皇权下乡,控制了基层。可是如今里长、里老被边缘化,乡中大事都是有科举功名的士绅说了算。士绅仗着政治、经济特权,把持了基层治权,操弄乡约制度,作威作福,犹如乡中土皇帝。如此一来,又崛起了一批大地主大官僚,彻底架空了朝廷在基层的权力。这就是为何晚明有近两亿人口,可户部黄册一直是六千万,和明初人口数量一样的原因。大量人口田地,都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无论是赋税还是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相思一剑 我在北极圈当地主 高武:让你参军,成五星大将了? 掐指一算,五婚临门 白蛇:从截胡许仙开始 凡人:我有一个随身世界 绝世风流神医 末日降临:从修仙界回来后无敌了 我个亏二代,搞点黑科技很合理吧 诡秘:幸运儿
相关推荐:
高武:让你参军,成五星大将了? 掐指一算,五婚临门 凡人:我有一个随身世界 奥特:我靠模拟成就至高 公主殿下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