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风动 (4/6)
吹’过了吧。”
林默望着窗外的老槐树,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有人在轻声说“我回来了”。他突然明白,红鲤巷的每个角落都埋着故事,有的圆满,有的遗憾,但只要有人记得,这些故事就永远活着。
傍晚时,陈婆婆来书坊串门,看见盒子里的东西,突然指着手帕说:“这针脚,是我妈绣的!她年轻时给阿桂当伴嫁丫鬟,说阿桂的嫁妆里就有块这样的帕子!”
又一段记忆被接上了。林默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1948年,阿桂的哨子与信。”
本子越来越厚,红鲤巷的故事,还在继续生长。
陈婆婆的话像钥匙,打开了更多记忆的锁。她回家翻出个落满灰尘的樟木箱,从底层摸出本绣花样册子,里面夹着张泛黄的合影——两个扎辫子的姑娘并肩站着,一个穿蓝布衫,手里攥着块并蒂莲手帕,另一个穿碎花裙,正是年轻时的陈婆婆母亲。
“左边这个就是阿桂,”陈婆婆指着照片,眼里闪着光,“我妈说,阿桂姑娘性子烈,当年为了等你爷爷,拒绝了好多说媒的,说‘要么等他回来,要么这辈子就一个人过’。”她又翻出个银镯子,上面刻着“守”字,“这是我妈后来给阿桂的,说‘守不住人,守住自己也行’,阿桂戴了一辈子,临终前给了我妈,让她转交给‘懂这些的人’。”
苏妄生接过镯子,和那枚哨子放在一起,银器碰撞发出轻脆的响,像在对话。
这事很快传遍了红鲤巷,街坊们像是被勾了魂,接二连三地往书坊送东西。张大爷抱来个旧收音机,说是当年他爹从战场上带回来的,“能收到远方的信号,阿桂总借去听,说说不定能听见她男人的声音”;李婶拿来双布鞋,“我奶奶纳的,说阿桂等得脚都肿了,特意做了双软底的”……
林默和江晚棠找了个大架子,专门陈列这些“阿桂与他的念想”,还在旁边放了个本子,让来的人写下自己知道的碎片。本子上的字迹越来越多,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工工整整,慢慢拼凑出一个更鲜活的阿桂:她会坐在井边绣帕子,会对着收音机流泪,会把送来的媒人骂走,却总在深夜给巡逻的兵哥递热水——因为“都是穿军装的,看着亲切”。
“原来她不是只会等,”江晚棠翻着本子,笑着说,“她活得可认真了。”
这天,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走进书坊,盯着架子上的银镯子看了半晌,突然红了眼眶。他从包里掏出个一模一样的“守”字银锁,声音发颤:“我爷爷留的,说他当年对不起个叫阿桂的姑娘,走的时候没敢说再见……”
全场瞬间安静。
年轻人叫周明,他爷爷去年去世了,临终前攥着这银锁,说“红鲤巷的阿桂姑娘,欠她一句对不起”。他查了半年才找到这里,没想到真能看见“证据”。
“我爷爷当年负伤后被救走,断了条腿,觉得配不上阿桂,就没敢回来,后来成了家,却总在夜里摸这银锁哭,”周明抹了把脸,“他说阿桂肯定恨死他了。”
苏妄生突然想起奶奶临终的话,哽咽道:“我奶奶到最后都在说‘他肯定是遇到难处了,不怪他’……”
那天,周明把银锁放在银镯子旁边,两个“守”字对着光,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林默在本子上添了最后一笔:“1983年,阿桂临终说‘不怪他’;2024年,他的孙辈带着歉意回来——原来谁都没辜负谁。”
夕阳透过书坊的窗,照在满满一架子的老物件上,银器反光,布料泛暖,连那半块手帕都像是舒展了些。
江晚棠突然说:“咱们办个‘红鲤巷记忆展’吧?让这些老物件自己说话,比咱们讲一万句都动人。”
林默点头,看着窗外攒动的街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