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改科举 (5/7)
还在彼此辩驳、争论人选的列位大臣,此刻皆如石雕般凝立原地。
那句“朕打算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如天雷惊破静海,余音未散,已掀起朝堂上彻骨寒意。
千年来,科举之制,便是大尧立国之本。
从初设九品,到大整礼部,再至文榜、武榜分列,殿试、乡试、会试三道设程,凡入仕者,无不由此而出。
自文帝以降,历朝历代虽有小调,然皆不敢动其纲目一丝。
因其不仅为择士之道,更是天下寒门登堂之路,是士子之命脉,是社稷稳定之器,是大尧正统的象征。
更何况,此制立成后,百年来已被诸国效仿。
无论是南楚、北黎,抑或蛮方小邦,皆派人入大尧贡监求习其法。
可以说,科举,不仅是朝政制度,更是文明之势象征,是神川大陆政治上的“神明准绳”。
可如今,萧宁却于此堂之上,于众臣之前,于天听昭昭之下,骤然说出“变制”二字。
一时之间,众人心神震荡,呼吸急促,连空气都仿佛因这句话而凝结。
最先变色的,是礼部诸司之人。
掌典籍、司贡举、行试务、阅策题、编考录,这一整套流程下来的每一级官吏,都在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寒意。
他们原本还在想着,如何依照大考名册调配场次,规整考纲,设临时试厅,如今这一切,似乎被一语击碎。
“改科举”三字,击中他们每一个人的立身根基。
随后震惊的,是六部侍郎与内外台属。
他们不比礼部之人专事选士,反而更懂这“科举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效应。
大尧文治之所以昌盛,固然有律法之精、制度之密,但其根本,便在于天下士子皆愿守制而为,不流于门第,不崇尚私荐,不倚仗权贵。
如今天子欲动其本,若无极慎之道,恐非“兴新制”,而是“掀旧局”。
许久之后,终于有人出列。
是霍纲。
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声音并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久经山雨之后的苍凉:
“陛下,臣有不解,不知陛下此言‘不同以往之制’,所指为何?若为考纲增改,倒也无伤大雅;但若是动其根本……臣……请陛下三思。”
他话未落,便听得身旁魏瑞一声低沉附和:
“陛下,臣亦以为,科举之制,虽非天授,然其行千载,所定者纲,其守者道,所望者民心也。”
“今改其法,若无深患、无疾根,不惟上扰礼部,下乱士子,亦恐动摇天下人心。”
魏瑞极少开口,此番却字字凝重,竟微有哽咽之意。
而紧随其后站出的——便是许居正。
他行至殿前三阶之外,拱手一揖,再未抬头,声音沙哑,却字字沉稳:
“陛下,此举,非小事也。”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