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盛大开幕 (2/4)
p; 各代表团下榻的宾馆门前,专用的客车已准备就绪。
车牌清晰标注着“华北”、“华南”、“华侨”、“工商”等字样,调度井然。
陈敬轩在宾馆门口遇到了他的引导员——东北大学中文系的女生张薇,胸牌上是醒目的“128号”。她笑容明朗,举止得体,熟练地引导陈敬轩登上“华北-07”号客车。
“陈先生,您的座位在第三排靠窗。车程约十五分钟,这是您的瓶装水和今日议程的最终定稿版。”
女孩的声音清脆悦耳,业务熟练。
客车内,来自平津教育界、新闻界的代表们低声交谈,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南开大学的王教授指着会议手册啧啧称奇:
“连茶歇的糕点出自哪家老字号、用的是关东糖还是西洋方子都标注清楚,这份心思,真是绝了!”
————————————
詹姆斯·威尔逊选择步行前往东北大学,他需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
他注意到,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有双语指示牌和面带微笑的引导员。
沿途的警察并非简单地站岗,而是主动为代表车队疏导交通,姿态专业而礼貌。
他在笔记本上速记:
“城市管理的水准,直追欧洲二流首都。公共服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这绝非短期可成。”
————————————
七时三十分,东北大学“汉钦楼”礼堂入口已是人流如织,却忙而不乱。
签到处设置了多个通道,工作人员效率极高,核对身份、发放资料袋(内含最终议程、席位图、纪念章、奉天风物志、甚至一张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引导入场,流程顺畅无比。
陈敬轩在“新闻出版界”签到处领到了他的资料袋。
他打开那本精致的《奉天风物志》,扉页上“携手同心,共纾国难——张汉钦”的题词让他心神激荡。
这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与号召。
————————————
詹姆斯凭借特殊的银色记者证,通过了额外的安检(礼貌且高效),被引至二楼视野最佳的“国际观察员及记者席”。
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的同行们几乎都已到场,架设相机的声音不绝于耳。
从他这里俯瞰,整个礼堂的布局尽收眼底:
台下, 席位经过精心规划:
最前排是政治要员,士林清流及各派系全权代表;
其左翼是胡洪骍、梅贻琦等为首的文教界泰斗;
右翼是张公权、陈辉祖等工商金融巨子与华侨领袖;
中后排则是各界贤达、中级军官、社会团体代表。
这种布局既彰显了传统资历秩序,又巧妙凸显了知识、资本与海外力量在新格局中的重要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