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战术理论课,惊人之言 (2/4)
背影,又看了看床头那管红花油,心中流过一丝暖意。李铁最后那句话,看似警告,实则是默许了他的深夜加练,只是提醒他注意方式方法。
这个外冷内热的班长,已经开始真正地接纳他了。
……
下午,新兵连的理论学习室。
经过了一上午的体能和队列训练,又刚刚午休完毕,整个教室里都弥漫着一股昏昏欲睡的气氛。许多新兵都耷拉着脑袋,眼皮在打架,全靠一股意志力强撑着。
林枫坐在教室的后排角落,他的身体依旧酸痛,但他此刻的精神却异常清醒。对他而言,这种纯粹的知识学习,反倒是一种难得的放松。
负责讲授战术理论课的,是新兵连的排长陈山。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军官,军校科班出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他为人严谨,凡事都喜欢引经据典,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一丝不苟。
今天的课程,是“班组进攻战术基础”。
陈山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简易的地形图。一个代表着敌军机枪碉堡的方块,以及一条代表着进攻路线的箭头。
“同志们,请看黑板。”陈山用教鞭指着图,声音清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开阔地带,如何以一个步兵班的兵力,拔除敌方的火力支撑点。根据我军步兵分队作战条例,标准的战术流程分为三步:火力压制,交替掩护,以及最后的冲击。”
他讲得非常细致,将一个九人步兵班,如何划分为一个火力组和一个突击组,火力组的机枪手和精确射手如何占据有利地形,对敌方碉堡的射击孔进行持续压制;突击组的成员又如何利用地形,以“三三制”的战术队形,交替掩护,跃进至手榴弹投掷距离,最后完成爆破和清剿。
整个战术流程,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是教科书上最经典、也是最标准的范例。
“……所以,整个战术的核心,就在于火力组的压制效果,以及突击组跃进的时机把握。火力组必须精准地压制住敌人的火力,为突击组创造安全的跃进空间;而突击组则必须抓住火力压制的每一个间隙,快速、果断地缩短距离。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台下的新兵们有气无力地回答道。这些理论听起来简单,但对他们这些连枪都还没摸熟的菜鸟来说,依旧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
陈山很满意自己的讲解,他推了推眼镜,准备进行下一个知识点。但就在这时,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却在后排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画面。
那个因为武装越野而差点虚脱、刚刚从卫生所回来的林枫,正微微皱着眉头,几不可察地,轻轻摇了摇头。
那个表情,不是困惑,不是不解,而是一种……不以为然。
陈山的心里,顿时升起了一丝不快。
作为一名从国内顶尖军事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对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有着绝对的自信。他最反感的,就是那些对理论知识抱有轻视态度、自以为是的人。
而林枫,这个靠着一股蛮劲儿在体能上有所突破的“问题兵”,在他看来,恰恰就是这种人。
他决定,要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兵一个教训。
“林枫!”陈山的声音,陡然提高了一个八度。
昏昏欲睡的教室里,所有人都被这一声点名惊得一个激灵,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了后排的角落。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