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赵普来了? (3/5)
p;所以,李奕准备借助后世的知识,来改进炉型和操作方式,用以提高炼钢效率和质量。
如果以后条件允许了,还能引入一些现代冶炼技术中的关键工艺——如精确的温度控制,或者添加某些合金元素,以提升钢铁的性能。
“到时这里挖条沟渠,把水引进来,再建几座水排,给以后加筑的窑炉使用。”
李奕沿着河岸绕了一圈,喊来监督工事的有司官吏,交代了几句。
所谓水排,可以看作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而见效好。
这种方式早在隋唐之前就被应用到了冶炼工艺上。
“下官明白。”官吏忙应道。
李奕微微点头,不再多说,而是迈步走向那高炉。
此时,工匠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炉旁堆放着从蔡水码头运来的磁州铁矿砂,几名赤膊的匠人正用长柄铁钳将焦炭投入炉口,暗红的火舌从炉膛缝隙中窜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炉温还不够。”李奕观察了一会儿,皱眉对身旁的监工道,“再加一组风箱试试,把木炭比例提到三成。”
人类利用铁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用途的钢材无法大规模生产。
直至人类历史上首个以生铁大规模生产钢的廉价工艺——贝氏炼钢法的诞生。
在此之后,人类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钢材的技术,从交通到基础建设,从军事到生活,钢铁得以被大规模运用。
李奕并非是相关专业的,但他也知道贝氏炼钢法的关键,就在于强化鼓风和加高炉身。
通过加大炉内的风量,使气体压力加大,穿透炉内料层的能力增强,燃烧强度也随之提升,直接提高了炉内温度。
而且这样还能为增加炉身高度提供条件。
一旦炉身加高,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自然也就有了提高。
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用以优化效率和产量。
华夏的冶炼工艺,很早就从地坑式转为了竖炉,想要加高炉身的难度相对较小。
因此李奕把重点放在了鼓风这一点上,他借鉴了贝式炼钢法的思路,将进风口放到了高炉的下方,也就是所谓的底吹法,用以提高炉内的反应温度。
但受限于耐火材料,以及密封的问题,目前底吹法的效果不太明显。
不过李奕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没错,剩下的就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改进,这种事情想急也急不来的。
他心中盘算着:若能炼出满足规格的钢水,便可尝试铸造大块的甲片,由此对甲胄的形制进行改良,增加防御力。
其它方面或许也能由此受益。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设想,因为具体的成果还没出来,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
但总比什么都不去尝试要更有希望吧?
而在更远处,几座形似倒扣巨碗的砖窑正在搭建,那是为烧制水泥准备的“立窑”——窑顶开有投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