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十二章 阿史那思摩进退维谷 (2/3)

帝国北疆潜在的一大边患。

    对此,李二陛下自然不会视若无睹。他知道,如果不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遏制,日后薛延陀必将成为帝国的一大劲敌。

    贞观十二年,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命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辖其国的南部和北部,李二陛下立刻意识到这是分化其势力的一个良机,随即遣使册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并各赐鼓纛,外示优崇,实分其势。

    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间接的防范手段,要想确保帝国北部边塞的安宁,就必须在漠南地区,亦即唐帝国与薛延陀之间的东突厥故地,设置一道捍卫的屏藩。

    事实上,这种分化的策略也宣告失败,夷男可汗的两个儿子摄于父亲之威势,哪里敢表露出一丝半点的窥视汗位的心思?乖巧得如同绵羊,使得李二陛下的分化挑拨之计全然落空。

    贞观十三年春,李二陛下颁下一道诏书,册封右武侯大将军阿史那思摩为突厥的新可汗,赐之鼓纛,同时命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屏,长保边塞。

    突厥突然复国,使得薛延陀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李二陛下知道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必定会有抵触情绪,唯恐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战,彼时的大堂正在绸缪攻略高昌国,没有余力对付薛延陀,于是便给夷男可汗发了一道诏书,言道:“中国贵尚礼仪,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

    这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听上去也是仁义厚道诚意满满,可扶持突厥以抵御薛延陀之心,却是昭然若揭。

    夷男可汗自然不干。

    咱好不容易从突厥的压迫之下翻身了,现在你又一手将突厥扶持起来,这是咱薛延陀的世仇啊,焉能坐视?

    可就在他蠢蠢欲动意欲趁着阿史那思摩立足未稳之时发兵将其一举歼灭,大唐又派遣使者前来,送出了警告:“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必则发兵,各问其罪。”

    这时候大唐兵锋正盛,纵横南北扫荡东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夷男可汗畏惧大唐雄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然而岂止是夷男可汗对于大唐扶持突厥复国不能接受?

    就连被册封为突厥可汗的阿史那思摩亦是一百个不乐意……

    ……

    追忆过往,阿史那思摩心烦意乱。

    这顶从天而降的可汗冠冕,乃是阿史那思摩少年之时觊觎甚久的至高理想,然而现在陡然落在头上,他却丝毫感觉不到喜悦和荣耀,有的只是无尽的恐惧和忧虑。

    时移世易,今非昔比,如今的薛延陀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任人吆喝的铁勒小部落,集结了铁勒诸部的薛延陀盛兵几十万,地域东至,西至西突厥,南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强大到没边儿!

    而突厥就算重建,也不是那个高视阴山、控弦百万的大汗国了。

    稍有不慎,就是身死国亡的结局,甚至会牵连着云集在定襄一代的突厥仅余的族人,惨遭灭族……

    贞观十三年被李二陛下册封为突厥乙弥泥孰俟利泌可汗,北上返回漠南重建突厥汗国这一步,阿史那思摩始终没有勇气迈出去。他待在长安城里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一直拖到了两年后的贞观十五年,才带着一脸凄惶动身北上。临行前,他凄凄惨惨地给皇帝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东京和尚异闻录 你们是来争第二的吗? 妻主她如此多情(女尊) 让我当炮灰主母,我偏另谋高枝 渡阳气 年代:从跟女大学生离婚开始 春日相见 婚后生情 要不你还是把我叉了吧 雨意荒唐[先婚后爱]
相关推荐:
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你一小黄毛,咋就族谱单开了? 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顶替我高考状元?我扛匾跪军区 这个民国不好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