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南宋使者又若事(三) (2/5)
不暂时撤退。
接下来的几日,乾凉联军多次攻城,但都被宋唐联军击退。耶律不歌见越州久攻不下,心中焦急,决定改变战术,派一部分军队绕过越州,进攻临安,逼迫宋唐联军回援。李光弼识破了耶律不歌的计谋,派陈小荣率领南宋军队驻守越州,自己则率领盛唐的机动部队,追击南乾军的迂回部队。
陈小荣深知责任重大,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南宋军队防守。南乾军趁机再次攻城,攻势比以往更加猛烈。城墙上的南宋士兵伤亡惨重,城墙也被南乾军的火炮轰出了几个缺口。就在这危急关头,刘七率领流民组成的义军赶来支援,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冲向南乾军士兵,与南乾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流民义军的加入,给南宋军队注入了新的力量。陈小荣见状,亲自率领一队士兵,从城门杀出,与南乾军展开巷战。战场上,刀光剑影,血流成河。陈小荣手持长枪,奋勇杀敌,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旧坚持战斗,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与此同时,李光弼率领的盛唐机动部队在临安城外与南乾军的迂回部队相遇。李光弼利用地形优势,将南乾军引入一处山谷,然后下令封锁山谷两端,用火炮和弓箭轰击南乾军。南乾军士兵被困在山谷中,进退两难,死伤无数。耶律不歌得知迂回部队被围,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撤军,回援迂回部队。
陈小荣见南乾军撤退,立刻率领宋唐联军追击。南乾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溃逃。宋唐联军乘胜追击,斩杀南乾军士兵数万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粮草。耶律不歌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南乾,西凉军队也随之撤退。
越州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越州百姓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陈小荣和李光弼站在城楼上,看着欢庆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不仅保卫了越州,也为南宋争取了喘息的机会。
战后,陈小荣派人将胜利的消息禀报给高宗赵不疑,并再次请求与盛唐重新结盟。赵不疑收到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刻派使者前往盛唐,与李新宇商议结盟之事。李新宇见南宋有抗南乾的决心,且宋唐联军在越州保卫战中配合默契,便答应了重新结盟的请求。两国签订盟约,约定共同抗击乾凉联军,平分南乾的领土。
陈小荣因在越州保卫战中立下大功,被高宗召回临安,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全国的军事防务。他回到临安后,积极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还与盛唐保持密切联系,协调两国的军事行动,为抗击乾凉联军做准备。
然而,南乾和西凉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在越州保卫战中遭受重创,但仍有很强的实力。耶律不歌回到南乾后,积极整顿军队,准备再次南下。西凉也在暗中扩充兵力,等待时机。南宋和盛唐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一场更大的战争即将爆发。
陈小荣站在临安的城楼上,望着北方,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未来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他绝不会退缩。他将带领南宋军队,与盛唐联手,共同抗击乾凉联军,保卫中原的故土,恢复大宋的河山。
越州保卫战结束后三月,陈小荣奉高宗之命,再次出使盛唐都城汴梁。此次出行,他不仅要敲定宋唐联军南征的具体部署,更要解决两军粮草调配的争议 —— 自盟约重启,盛唐始终以 “南宋战力较弱” 为由,要求南宋承担七成粮草供应,这对刚经历战乱的南宋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汴梁城的秋意比江南更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梧桐叶已染成金黄,却挡不住街头士兵们急促的步伐。盛唐将全国精锐集结于汴梁周边,城墙上新增的火炮阵列泛着冷光,处处透着备战的紧张。陈小荣一行刚到驿馆,便被盛唐枢密使郭子仪请往枢密院,不同于上次的轻视,此次郭子仪竟亲自在府门外等候,只是眉宇间的凝重难掩。
“陈大人,越州一战,你以流民义军破南乾军队,这份胆识,郭某佩服。” 郭子仪引着陈小荣步入议事厅,厅内已坐满盛唐将领,目光齐刷刷落在陈小荣身上,有赞许,更多的却是审视。主位上,盛唐皇帝李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