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新的风暴已经出现 (2/5)
容易。”
陈辉盯着已经暗下去的真空室豁然开朗,“并且等离子体整体呈电中性,正负电荷密度几乎相等,这一特性使其在宏观上可近似视为中性流体,但微观上仍存在电荷分离现象,它的湍流现象比普通流体更加复杂。”
“所以,你们找我过来,是想让我从数学层面给出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以此来预测等离子体运动,从而提升磁场动态响应能力?”
陈辉面露难色,“这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除了数学领域,其他诸如物理化学,也都有各自领域的难题。
湍流问题就是流体力学中无法绕开的难题,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找到精准的模型来描述湍流。
七大千禧年难题中的NS(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便是描述流体运动的偏微分方程组。
陈辉能证明杨米尔斯方程的存在性问题,甚至有信心能解决质量间隙问题,那是因为前人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成果,陈辉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才能立下不世之功。
但NS方程,研究的人很多,成果却寥寥无几,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几乎需要从零开始,难度自然不是一个量级。
当然,要解决等离子体湍流问题跟千禧年难题中研究的并不是同一个方向。
千禧年难题是要求证正则性,找到光滑解,或者证伪,然后构建新的流体运动架构。
能够完成求解,建立更精细的湍流模型,对控制等离子体湍流问题自然大有裨益。
但工程应用与数学不同,正如大家常说的,科学家们至今都不明白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但并不妨碍飞机在天空翱翔。
陈辉只需要构建出在聚变反应中等离子体湍流的模型,便于调整磁场,消解湍流,让聚变反应持续稳定的运行,便能向聚变发电前进一大步,甚至将设想变为现实。
但这的确太难,现在的陈辉并没有半点把握。
宋韫韬赞赏的看向陈辉,他只是简单几句话,对方就想到了这么多,才思敏捷,不愧是少年天才。
但他还是摇了摇头,“没办法建立精准的湍流模型。”
“因为我们根本没办法观测到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没有数据,怎么建立模型呢?”
这就是理论工作者跟一线工程师之间的区别了,眼前这个少年的确天资纵横,但在聚变问题上,还是有些脱离实际了。
陈辉愕然,这才想起来,微观粒子都具有量子涨落现象,当你去观测时,自然会对这个粒子产生量子效应。
简单来说,你观测到的粒子,已经不是你想要观测的粒子状态了。
既然如此,那他们找自己来是做什么的?
“我们对你在《数学年刊》发表的那篇论文很感兴趣。”
宋韫韬显然猜到了陈辉的疑惑,开口说道,“如果能合成耐高温,或者室温超导材料,对整个系统,或许能产生更大的作用。”
“想要耐一亿摄氏度高温或许不容易,但若是能合成高温超导,甚至室温超导,人造太阳就真能在大地上绽放了。”
宋韫韬目光灼灼的看向陈辉。
在超导中,室温是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