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部落风貌 (3/4)
p; 偶尔有路过边境的,反倒成为了部落的猎物,借此获取大量肉食。
据说,部落最初的时候,就是从丛林深处跑出来的,但对于这个传言,大部分族人并不相信。
且不说那么危险重重的丛林,他们是怎么有命跑出来的?远离了海洋,盐分从何而来?他们靠什么活下来?
再说了,真要是生活在丛林里,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跑出来?族人们深知建立居住地的不容易。
大河波澜壮阔,最宽的地方有十多步,最窄的地方也有五六步,河中央最深处,甚至能没过两人的头顶,里边渔产丰富,危险也层出不穷。
凶猛的食人鱼和潜水鳄霸占了整条河流,只有暴躁的巨河狸能与之抗衡,即便是以鱼为食的渔鹰鱼鸟,也下意识远离了这片区域。
初来之时,部落本想在河岸边定居,还在这三大霸主手里吃尽了苦头,折损了不少人手,才退而求其次,在远离河滩的平洼处,建立了栖息地。
现如今,部落的饮水也是从几个支流浅滩取用,万万不敢接近大河腹地,只有食物匮乏的年岁,才会不得已来到边上,冒险捕食水里的大鱼。
相比之下,右边的矮林湿地危险性就要小了很多。
尽管也有大量猛兽盘踞,像猪鳄、树蟒、小棘兽、骇鸟,还有数量众多的蛇虫鼠蚁。
但与其他三方来比较,猎食者的数量仍然少了不少,有部落稳定的狩猎路线,提供了充足的肉食来源。
面朝大海、背靠丛林,毗邻大河、威压湿地,中间用栅栏围起来的,就是部落的领土。
更靠近的位置,还有土石堆积的矮墙,是真正的居住地。
矮墙之外、栅栏之内的地方,是一块块平整的田地,种植着大量植物,藤蔓缠绕的是红薯,茎叶齐腰的是豆子,郁郁葱葱的是萝卜和葑菜。
更靠近矮墙的土地里,低矮的紫苏四面八方蔓延,这是部落仅有的香料;成林的艾蒿笔直而粗壮,碾碎后的汁液,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
比起栅栏,矮墙的防御力无疑更高,能抵挡大部分中小型猛兽,这片区域前后只有八百步,左右一千步,是平日里族人们主要的活动区域。
矮墙之内,一间间屋子杂乱无章地坐落,没有丝毫规章可言,有的地方空出一大片,有的地方却连过路都成问题,数量从四周向中间递减。
有石头堆砌的,有原木排列的,也有树枝茅草胡乱搭建的,有方的,有圆的,形状千奇百怪。
模样和材料不大相同,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所有的房屋都是斜顶,大部分没有地基,底下用木桩作为支柱,让楼层悬在地面上。
就算是有地基的,也会把台阶高高垒起来,使房屋远离地面。
这里临近大海,气候潮湿,尤其是雨季,降水量非常大,洪涝成疾,倾斜的房顶有利于排水,而支起来的地面能有效减少湿气的侵害。
在炎热的干季,也有利于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驱散多余的热量。
这些都是部落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不断探索改进,才掌握的最有利的生存手段。
密密麻麻的房屋,细数起来,少说有一千座,就是平均居住三人,也有两三千人的庞大数量,当然了,并非所有的房屋都有人居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