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门槛 (5/6)
/> “刚刚收到的消息,美国商务部将通天集团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采购某些高端芯片。“
空气瞬间凝固。一位老专家手中的茶杯盖“啪“地一声落在杯沿上。
“这充分说明,“李司长缓缓放下文件,“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过度依赖任何单一技术路线都存在风险。“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手指点在两份标准之间: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既要鼓励通天集团这样的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要扶持像旭日科技这样,在特定领域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
他转向在座的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老张,你们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那些在细分领域深耕的中小企业。标准制定,也应有他们的声音。“
消息传到旭日科技时,颜旭正在地下实验室测试新的通信模块。
周教授举着手机冲下楼梯,激动得白大褂的衣角都在颤抖:“颜总,部里的会议纪要!“
颜旭摘下降噪耳机,接过手机。当他看到“专精特新“四个字时,手指不由自主地收紧,屏幕上顿时出现几道指纹的湿痕。
“这是......“他声音沙哑。
“官方的定调!“周教授眼眶发红,“三十年了,我终于等到这一天!“
实验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年轻的工程师们互相击掌,李思远甚至跳起来碰了碰低矮的天花板。
只有颜旭沉默地走到角落,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他指尖轻轻滑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计算这个转折点的重量。
“颜总,你不高兴吗?“李思远疑惑地问。
“高兴,但更觉得沉重。“颜旭抬头,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只是为自己而战了。“
当晚,赵振业来到旭日科技的办公室。老人没有带随从,只拎着个布包,像是邻里串门。
“老师,您怎么亲自来了?“颜旭连忙迎上去。
赵振业从布包里取出一个档案袋,纸页已经泛黄:“这是我二十年前参与制定'星光计划'时的笔记。那时候,我们也想推动自主标准。“
他翻开一页,指着一行娟秀的字迹:“看这里:'技术可以引进,标准必须自主'。可惜啊,当时条件不成熟。“
颜旭小心地翻看着那些手写笔记,仿佛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
“现在时机到了。“赵振业望向窗外,“今天的会议是个信号。上面已经意识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他转向颜旭,目光如炬:“但你记住,官方的认可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你们要证明,自主标准不仅能解决'卡脖子'问题,还要在性能、成本、生态建设上都具有竞争力。“
三天后,颜旭接到通知,参加工信部组织的标准研讨会。
走进会场时,他注意到几个细节:参会名单上,除了通天集团等行业巨头,还出现了十几家中小企业的名字;会议材料中,专门用一章分析了“专精特新“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作用;甚至座位安排上,也不再是按企业规模排序。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