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门槛 (1/6)
苏州工业园区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樱花沿着宽阔的道路盛开,却丝毫不能缓解颜旭心头的寒意。他站在园区管委会大楼前,手里紧握着技术方案书,封面上“旭日科技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颜总,请在这里登记。”门卫递过来访单,手指在登记簿上划过,“拜访事由写‘技术交流’就好。”
会议室里,园区总工程师刘明推了推金丝眼镜,将一份装帧精美的《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技术标准指南》推到颜旭面前。
“你们的方案我们认真研究过了,”刘工翻开标准指南,手指点在通信协议章节,“但是很遗憾,园区要求所有设备必须兼容Profinet-Plus标准。这是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的。”
颜旭翻开指南,看到“推荐技术标准清单”里,通天集团的Profinet-Plus赫然列在工业通信协议首位。他深吸一口气,打开随身携带的测试报告:
“刘工,我们的‘昆仑’协议在传输延迟、抗干扰性和能耗指标上都优于Profinet-Plus。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
刘明抬手打断:“我理解你们的技术优势。但园区建设要考虑整体兼容性。通天已经为园区提供了从底层传感到上层管理的全套解决方案,如果单独为你们开特例,整个系统的运维成本会大幅增加。”
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颜总,好久不见。”苏明远微笑着走进来,身后跟着两名助理。他今天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与颜旭皱巴巴的工装形成鲜明对比。
“苏总今天来视察园区项目?”刘明立即起身相迎,语气明显热络许多。
“正好路过,听说颜总在这里。”苏明远的目光落在颜旭手中的方案书上,“怎么,旭日科技也想参与示范园区建设?需要我帮忙引荐吗?”
颜旭平静地合上方案书:“不劳苏总费心。”
返程的高铁上,团队成员都沉默着。
李思远突然开口:“颜总,我查过了,那个Profinet-Plus标准,其实就是通天把德国Profibus协议做了个简单封装,加了自己的加密算法。我们的‘昆仑’协议在技术上完全可以替代......”
“问题不在技术上。”周明儒教授缓缓道,他今天特意陪同前来,“标准之争,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
老教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件:“二十年前,我参与过国内第一个工业总线标准的制定。当时我们提出的方案在测试中表现最好,但最后中标的却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标准。知道为什么吗?”
众人摇头。“那家企业提前半年就开始游说各相关部委,赞助了所有重要的行业会议,还把标准文档翻译成中文免费发放。”周教授叹息,“等我们拿着测试报告去答辩时,发现评审专家人手一本他们的标准白皮书。”
颜旭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厂房,突然问:“制定这个推荐标准的专家委员会,都有哪些人?”
“我查过了。”李芸打开笔记本电脑,“委员会**是清华自动化系的陈教授,他去年刚和通天集团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另外几位专家,要么在通天的技术顾问委员会挂职,要么所在院校接受过通天的捐赠。”
张猛一拳砸在座椅扶手上:“这不就是利益输送吗?”
“话不能这么说。”周教授摇头,“这叫生态建设。通天每年投入数亿资金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设立奖学金、赞助科研项目。这些投入,现在开始产生回报了。”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