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脊梁 (2/5)
此次故障排除过程写入行业交流材料,为旭日带来后续多个重大项目。
回程的车上,团队成员都沉沉睡去。李悦头靠着车窗,手里还紧紧握着记录解决方案的笔记本。颜旭看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电站大坝,突然对开车的张猛说:
“回去后,把这次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技术白皮书。“
“要公开发表?“张猛惊讶,“这可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就是要让所有人看到,“颜旭目光坚定,“在工业领域,有些价值,只能通过这样的锤炼才能获得。“
江水奔流不息,如同商业世界的浪潮。但这一刻,颜旭知道,他的团队已经锻造出了能够劈波斩浪的脊梁。这种在绝境中历练出的坚韧,比任何商业策略都更加珍贵,也将支撑着他们在未北京的初雪来得猝不及防,颜旭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雪花飘落在798厂区的锈迹斑斑的管道上。屋里,新购置的二手实验设备还散发着包装泡沫的气味,与老厂房的铁锈味奇妙地混合在一起。
“颜总,周教授到了。“助理轻声提醒。
颜旭转身,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磨损严重的皮质公文包。老人没有打伞,雪花在他深蓝色的中山装上留下细密的水痕。
“周老,您怎么不让司机送到门口?“颜旭快步迎上去。
“走走路挺好。“周明儒教授的声音温和而清晰,“这地方我熟,三十年前常来。那时这里还是无线电三厂。“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门框上斑驳的油漆,“没想到,现在又有人在这里做实业了。“
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周教授打开那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取出的不是简历,而是一叠手绘的电路图。
“我在学术期刊上看到你们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分析,“周教授推了推老花镜,“那个振动干扰的解决方案,很有想法。不过,“他的手指点在图纸的一处,“如果在这里加个反馈回路,响应速度还能提升30%。“
颜旭凝视着那些精细的手绘图,突然明白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周老,我们给不了您研究所的待遇......“
周教授摆摆手,目光扫过窗外正在卸货的年轻工程师们:“我退休前带的最后一个博士生,现在在通天集团,年薪两百万。上周他来看我,说他三年没画过一张电路图了。“老人的手指轻轻敲着图纸,“这里,还能听见技术的心跳声。“
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一阵喧闹。颜旭推门出去,看见三个年轻人站在走廊里,身上还带着雪水。为首的男生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紧紧抱着一个透明收纳箱,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种自制模块。
“颜总,我们是来报到的。“男生略显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我是清华的李思远,这两位是我的同学。“
颜旭注意到他们脚边简单的行李:“这么快就搬来了?宿舍还没准备好......“
“没关系!“另一个高个子男生抢着说,“我们可以先打地铺。在实验室通宵习惯了。“
办公室里,正在调试设备的王磊抬起头,冲着年轻人喊:“喂,那几个高材生,别站着了,过来搭把手!这个频谱仪我们刚淘的二手货,你们年轻人应该会用。“
午后,颜旭带着新老员工在会议室吃盒饭。
周教授夹起一块红烧肉,笑着对几个年轻人说:“你们知道吗?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在这样的老厂房里,一待就是三天三夜。那时我们做载波通信,每个电路都要自己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