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镀金身 奔前程 (3/4)
nbsp; 陈卫东父亲是老陈家骄傲,靠着拉黄包车,让一家人在皇城根下安家落户。
这可不是一份粮食那么简单,这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是奈何,当时陈老根为以防万一,将陈卫东母亲的户口留在农村,想着不管年景怎么乱,农村只要有地,就有粮食,有粮食就能活下去。
在给陈卫东哥哥找对象的时候,陈老根也特别注意挑选一名好生养的农村姑娘。
目前陈卫东母亲,嫂子,五个侄子侄女随母都是农村户口。
还有陈卫东三个姐姐,九个外甥,也都是农村户口。
陈卫东也曾经劝过陈老根,将全家人户口挪到四九城算了,但是奈何,那时候陈卫东还没成人,家里话语权有限,加上刚建国,整天有光头嚷嚷着要反攻。
那会儿的大环境老百姓都觉得,说不定哪天还会打仗,一旦打起来,还是得拿粮食说话。
再加上,这年代,父母的话语权不是一般的重,这个年代,孩子没有资源没有话语权之前,第一桶金都挣不出来,更别说挪户口这样大事儿。
具体例子可以参考后世四九城神童张炘杨,10岁上大学、对自己的成绩非常不满,想要再复读一年冲刺985重点大学。
可当时张父太看重最小大学生这个名声,坚定地拒绝了张炘炀的请求,硬生生地把张炘炀推入一所二本院校。
13岁那年,神通的老师看出了他的学习天赋,有意深入培养;
为他申请了汉斯猫研究生深造,可当时汉斯猫留学需要等到14岁,老师劝张父再等一年。
可张父非常看重最小研究生的称赞,一口拒绝了老师的要求,硬逼着他大三直接考研。
就这样张炘炀又一次失去升华格局、拓展视野走向国际的最佳机会!
四九城读书期间,神通看到买房契机;当时因为优异的成绩,奖学金拿到手软,再加上父母的积蓄,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为了让张父买房,神通告诉父母只有在四九城买房了,他才肯愿意继续读博。后来张父为了最年轻博士的美誉,在四九城租了套房子,骗神通是自己买的。之后,四九城的房价快速上涨,他们一家再也承担不起高昂的房价!
后世家长识字都如此,更何况,陈卫东的父母,只是经历战乱,艰难活下来的普通老百姓,要不是扫盲班,现在应该是文盲状态。
好在,陈卫东盘算了一下,按照记忆,等五八年才实行户口条例,等他大学毕业,再挪户口也不迟,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以至于,大哥陈卫南,轧钢厂临时工,每月工资累死累活,才二十块钱。
三个姐夫,倒是工人身份,但是要上有老,下有小,要是没三个姐姐农村口粮,估计日子更难熬。
现如今是五七年,还没有实行工分制度,只要农村户口,还是按照人头分粮食。
建国初农村日子不错,每年除开一大家子的口粮还能余下点囤积起来。
现在五七年,马上就要开始打破常规,乘风破浪,五八年一月份,《户口登记条例》一出,直接杜绝了农民往城市转移的可能性。
陈卫东记得,五六年到五七年,是新国家城里市外人口迁入第一个高峰期,人数达到41.2万人,这一年从京外调入干部,职工16.1万人,随迁家属,投靠亲友的17.1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