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临水建坛,净土明天 (3/5)
身具大义,那谁也不能说什么。此为天时一也。
“再一个,往年里,异地传教建坛多有不便,易遭抵触。方才道长也说了,闾山派当年在八闽传教就深受其害。而滇文现在的局势却是正当时:滇北佛门身陷漩涡,自顾不暇;滇中斗姆阁这次主动联系东方,展露了善意;滇南无量山转为旁门,可做策应。此为天时二也。”
程心瞻说完,看向帧常道长,诚恳道,
“天时地利人和,如果闾山派有想法,眼下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帧常道长霍然起身,
“走,老道为先生带路,走一趟八闽。”
————
八闽地峙东南,山海盘结。
山峦从簇若龙甲峥嵘,江河奔涌似雷车激荡。武夷冠冕,劈霄汉而镇坤维;闽江襟带,裂壑谷而通沧溟。
虽然八闽紧邻豫章,但程心瞻回想了一下,高飞路过不算,这还真是自己第一次专门来八闽。要说八闽给程心瞻的感觉,说好听些是「山峦从簇若龙甲峥嵘」,但说心里话,他从天俯望,心中第一反应只冒出来了三个字:
乱石堆。
怎么会有一个地方的山长得这样密、这样乱?
非但如此,他施展望气术仔细去瞧,便发现这乱不光是乱在表面,连山脉地气的走向都是乱七八糟的,灵气也不甚浓郁。之前他还担心闾山派可能会瞧不上滇文,但这么仔细一看,他便认为应当是自己想多了。
“哈哈哈,先生你看,这就是八闽了,兵家不争之地。”
帧常道长大笑。
程心瞻闻言哭笑不得。
帧常道长感叹道,
“这不是在开玩笑,是真的。八闽地形,八山一水一分田,没地方种地,人口自然就少,人都少了,又哪里来的修行人呢?修行人少,于是来这里传法立教的人也就少,合道一方、梳理山河、教化民众的人少了,那灵气也就愈发稀薄,这才逐渐演变为东南胜境中的一块白地。「闽中无大教」,就是这样来的。
“也正应如此,这样的地方就容易盛行巫蛊之道,这跟您说的滇文,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当年陈祖师就是看八闽修行之风不正,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才来八闽传教的。先生说滇人民风彪悍,我看,还不一定比得过闽人呢!
“呵呵。”
说到这,帧常道长笑了笑,
“都说闾山派凶悍跋扈,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从我净明派的根子上传下来的。其实我看也不尽然,跟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有很大关系的。闾山分脉扎根八闽数千年,要是不凶悍才是怪事了。”
程心瞻微笑以对。
“来,先生,这边走。”
帧常道长带着程心瞻往「八山一水」中的「一水」落去。
闽江是八闽境内最大的水脉,贯穿全境,在闽人心中地位尊崇。当年临水夫人就是在闽江流域传教,创建闾山派,现在也是闽江流域中最大的教派。
闾山派真正的祖坛称为「闾山坛」,位于闽江之底,具体位置,从不为外人所知。其陆上总坛则是位于福宁州闽江东岸,古田县临水溪边上的临水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