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西洋特混舰队 (2/3)
”
本:“做好准备,我想我们用不了2个小时就会看到他们了。”
……
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锁定第二舰队的行踪并不困难。
27日下午16点,拍摄了一大堆照片的B52H降落在圭那亚机场,结束了这场13小时、跨度1.38万公里的超远距离航行。
落地后底片先扫描发回智库,原片也在打包由另一架运输机送回的的路上。
虽然是电子扫描胶片传真,但图片清晰度还是比卫星照相好得多,几乎可以看到战舰的各处细节。
不管是炮塔、指挥塔位置、副炮数量、甚至能看到在甲板上行走作业的水兵。
暂时没有看到导弹发射装置,也没有发现类似现代的雷达装置。
现代电子系统体积通常很大,所以舰桥才会越来越大甚至和舰身一样宽,火炮海战时期则相反,尽量缩小上层建筑以避免被击中。
所以,大概真的是几条诡异的火炮战舰?公海舰队从海底归来了?
“不,这不可能。”
研判卫星照片的小组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这是伪装成二战战舰的超现代战舰,甚至比核动力更先进。”
众人皆惊,因为说话的是马特·马尔赫林,福特级核航母的设计师。
马特:“从第一次在德雷克海峡被目击,到第二舰队分离,他们的最远里程达到了4500公里,平均时速已经超过了30节,长度奔袭超过80小时,理论上只有核动力才能做到。”
“但这对传统系统要求非常高,同时油耗也会非常夸张。”
另一人补上了他没说出来的话。
“等等,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几条战列舰也在以32,33节以上高速航行。”
一时间气氛安静了好几秒,所有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某个可能。
马特看向旁听的情报官:“如果那是一支核动力舰队,我们必须考虑沉默后的污染。
我建议让B52装上尘埃搜集器和辐射检测仪,看看他们的辐射指标。”
情报官:“这会立即去准备。”
技术上的分析告一段落,然后是对第二舰队的目的分析。
早前福克兰岛的通话录音也被传回进行分析,其中有一句提到的是“破坏大西洋运输航线”。
大西洋当然随时都有运输航线,但是战争都结束了半个世纪,这一切毫无意义。
对第二舰队的分析组带头人是两位大拿:卡济米尔兹和拉姆斯,两个挺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阴冷对抗,并且依然健在的老家伙。
卡济米尔兹直接在地图上圈点:“从目前第二舰队的航程以及动向,我推测他们燃料已经不足,最大可能有两个目标:直布罗陀或者巴拿马,巴拿马运河更近,但直布罗陀海峡更符合所谓的大西洋航线。”
“但如果是核动力就不一样了。”
拉姆斯补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