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举手之劳,不用谢(6K求月票) (6/8)
;顶多附和着说上两句客套话。
诸如“久仰久仰”,“你家公子书道基础不错,假以时日必有所成”,或者“一切都由院长做主”之类。
总归没有让岳明先生等人难做。
待得午时过去,客人们一一散去,陈逸方才放下茶杯,直言道:
“天色不早,我该回了。”
岳明先生见状,连忙摆摆手拦下他道:“不急,不急。”
“有两桩事还要问过你的意见。”
“说来听听。”
“昨日听怀古说,你有意参加明晚的诗会?”
“能推掉的话,我自然是不想去的。”
“推是不好推了。”
“明晚的诗会不光书院部分人参与,布政使司刘大人、杨大人等人也会前来。”
陈逸挑了挑眉,“布政使司,刘洪?”
“……”
岳明先生跟卓英先生对视一眼,显然都听出他对刘洪的不以为然。
但仔细想想如今萧家跟刘家的关系,陈逸这样的态度倒也说得过去。
“除了布政使司外,还有其他衙门之人,另外蜀州及外州的一些大族、儒士也会前来。”
“不过我等只是旁观,诗会盛况如何终究要看你们年轻人的表现。”
陈逸明白过来,这俩又打算让他做苦力啊。
“其实简单,将我所作那幅《雨后有感》在诗会上展示一番,自是能让书院面上有光。”
岳明先生摆摆手,“不妥不妥。”
“你那首《雨后有感》已在蜀州传开,更有不少人见过你圆满境界的行书,不好再用。”
陈逸想了想,只说明晚看情况吧。
不过他倒也没推辞不去。
毕竟昨日他已经答应陈云帆和李怀古要去诗会上看一看。
岳明先生和卓英先生等人不再多劝。
他们都知道陈逸的脾性,也知道他主意最正,一旦有了决定,旁人劝也劝不了。
所以他们只提醒道:
“中秋佳节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盛会,若是轻舟文章天成,不妨写出来让我等一观。”
陈逸不置可否的问:“第二桩事呢?”
岳明先生顿了顿,说道:“展馆定于后日开放,我等商议后,都希望你能够到场主持。”
卓英先生附和说:“你如今书道已到圆满境界,还是新体字,放在大魏九州三府都少见。”
“后日前来的人一定很多。”
“你若能到场跟那些人见上一见,于你未来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