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德裕赴琼 (2/4)
p; 后面朝廷开发边疆,允许汉人到襄人地区开发无主的荒地,岛上来了不少汉人过来垦荒。
争议就发生在荒地的认定上,僚越族人认为岛上的土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僚越族人过着群居的生活,耕作技术不高,还靠打猎、采集、捕鱼获取食物。
在僚越族人的观念中,所居住的村庄周边,有僚越族人活动的区域,都是他们的土地。
新来的汉族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没人耕种的林地、草地都属于荒地,按照朝廷的旨意,无地的汉人都可以占有耕种。
眼看着生存的空间越来被压缩,有些僚越人被迫向内陆的山区迁移,有的僚越人则奋起反抗,和汉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朝廷的官员以汉人为主,自然是向着汉人,就是有些僚越族的地方小官,也不敢对汉人强硬,怕丢了乌纱帽。
在这种形势下,在夷族人心中就形成了汉人压迫僚越人的印象,矛盾冲突不断。
李德裕深知,开发襄人地区是朝廷的一个重要政策,既要让汉人充实边疆,也不能引发汉襄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李德裕长期在京城任职,加之喜欢研究思考,自然对朝廷的意图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李德裕认为,朝廷开发襄人地区的目的是充实边疆,解决一些无地汉人的生存需要,但并不允许掠夺襄人的土地。
从更远来说,以后朝廷要远征新的地方,有些襄人会逐步迁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让出现在的空间,何必急于一时?
而且,朝廷新的征服活动还要襄人参加,并让襄人参与治理夷人的基层地区,如果现在闹掰了,后面还怎么让襄人配合?
李德裕充分考虑以后,觉得还是要厘清荒地的概念,哪里是真的荒地,哪里是襄族的生存需要之地。
确实是荒地,襄族人就没有理由阻止汉人开发,但是如果确实是襄族人生存需要的地方,就应该暂缓汉人进入垦荒。
李德裕将自己的思路向郑茂丰汇报以后,郑茂丰也认同他说的道理,并全权委托李德裕处理此事,自己当了个甩手掌柜。
李德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文书,发送到各州县,少数州县还算认真执行,大多数州县觉得厘清边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依然产生了不少纠纷。
李德裕的性子是,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干脆直接挨个到几个矛盾最突出的县,现场去协调解决。
每到一县,李德裕就把汉、襄双方的首领召集过来开会,让他们充分说明自己的立场和理由,能够在会上厘清的就直接拍板确定,现场无法说清的,就直接到现场查看。
有的汉人垦荒的地方,就在僚越人村寨附近,明显侵占了夷人的土地,就责令离开,有的则是离僚越人居住的地方较远,没有明显的影响,则判定汉人垦荒的行为合法。
对于责令离开的汉人,李德裕也想办法予以妥善安置,寻找一些属于荒地的区域,划给这些汉人耕种。
搬迁需要成本,李德裕就从朝廷下拨的经费中,适当匀出一些补贴迁出的汉人,这些汉人觉得,新的土地固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也算化解了矛盾,省的和僚越人斗的你死我活,基本接受搬迁。
大部分僚越人觉得,新来的长史,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能够为襄人做主,迁走了不少侵占僚越人土地的汉人,真正执行了汉人不得压迫襄人的政策,积极拥护他的做法。
李德裕走访了很多僚越族村寨,发现很多僚越族人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很多人都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