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作战方案 (2/4)
br /> 李德裕觉得事在人为,只要提前肯下功夫,还是有机会的,既然朝廷要想征服夷人地区,自己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李德裕利用上奏书的机会多次对征服和治理夷人地区发表观点,很多意见都切实可行,加上自己在琼州干的不错,给朝廷留下熟悉夷人事务的好印象。
元和十五年十月,李纯收到民政部递交的最新的全国人口数据,全国共有人口5860万,其中华族4710万,襄族1150万,6年人口增加了约1300多万.新纳入的四个襄族人口尚未完全统计出来,不在这个数据中,估计在500多万。
李纯为了区别两批襄族人,将早期纳入的八个襄族称为熟襄,晚期纳入的四个襄族称为生襄,加上四个生襄,全国人口近6400万。
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只能根据前世的一些数据进行概率的估算,亚欧北非的夷人地区人口大概为1.6亿,其中天竺一带人口最多,大概占三分之一还多,美洲、黑非洲、澳洲的蛮人地区大概3000万,综合估算,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总人口约为1.9亿。
按照这个人口数据,如果单纯的华人一族去统治其他各族,就是4710万对上2亿零650万,大概一比四个多,纵使华族很强,去征服和治理其他各族都会很难。
换一种方式,如果是华族加上襄族的6400万对比夷人的1.6亿,一比两个半左右,相对就好的多。
目前的主要矛盾,就是华襄与夷人的矛盾,只有华襄两族做强联手,才能征服夷人。至于蛮人,人口相对较少,发展落后,让襄族带着夷族去征讨就可以,相对容易很多。
当年,英国对世界的征服,满清对汉人的征服,虽然靠着短期的强大,能够逞一时之威,但是一旦遭到全面的反抗,人口不足的劣势就反应出来了,最后形成雪崩之势。
根据这个思路,李纯觉得要想完成对世界征服,如果只依靠华族征服襄、夷、蛮三族,将是一对三,如果华族拉上襄族对夷族和蛮族,则是二对二,如果华襄两族做大做强,集中对付夷族,将是二对一,会有碾压性的优势。
族群的对比不光是数量的对比,也是质量的对比,所以唐朝近年来苦练内功,发展经济,形成强大综合实力。但是不管怎样,华族通过拉拢襄族,少一个对手,多一个帮手,对于征服世界这种宏大理想非常重要。
考虑完人口问题,李纯又向财税部了解资金的情况,近年来其他大的工程已经结束,铁路方面一部分可以由地方和民间投资,交通部直管的铁路也有了造血能力。
而朝廷的财政收入是持续增加的,目前已经有了三千万贯的积蓄,到元和十七年二月开始远征时,估计可以有五千万贯的资金储备。
有了这么一个基数,李纯算是有了一些底气,到时一旦打仗,军事开支、襄人迁移、基础建设的费用会接踵而来,手里有钱才能办事。
征服夷人地区后,那些夷人心怀不满,不能加税,否则容易引发反叛行为,前期只能是朝廷贴钱。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夷人地区的造血能力会越来越强,到时收入增加,开支减少,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给朝廷增加收入。
十一月份,军事部根据李纯的设想,制定了第一波次对外征服行动的作战方案,递交给李纯审核。
第一波次征服行动,由朝廷的精锐部队镇西军、镇蛮军、镇南军、镇海军作为一线主攻部队,30个襄人团作为辅助部队,分西、南两个方向发起攻击。
每个军团3万人,四个军共12万,每个襄人团为3千人,30个团共9万,参战部队总数为21万,另有相应的后勤补给人员。在武器上,朝廷的正规军全部配备的燧发枪和新式大炮,海上部队还配装大炮的蒸汽轮船,襄人团配备火绳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