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行囊 (1/3)
决定一旦做出,家里便弥漫开一种比往日更沉重、更无言的氛围。象是暴风雨来临前,那种令人心悸的、粘稠的平静。李桂兰不再流泪,也不再劝说,她象是被抽走了所有抗争的力气,只剩下一种认命般的、机械的忙碌。
她翻箱倒柜,将家里那床最好、也是唯一一床还算厚实的棉被抱了出来。被面是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大红牡丹的图案早已褪色发白,边角也磨出了毛边。她将它拆开,露出里面颜色灰黄、板结发硬的棉絮。她把这些棉絮一点一点地、极其耐心地撕扯开,在午后短暂而无力的阳光下,用一根细竹棍反复拍打。灰尘和细小的纤维在光柱中狂舞,象是为这场离别举行的、卑微的祭典。她拍打得那样用力,仿佛要将里面所有潮湿的、冰冷的、属于北方的晦暗气息都驱逐出去,只留下蓬松的、或许能抵御南方未知寒冷的温暖。
张建设默默地看着,想搭把手,却被妻子无声地推开。她那沉默的、近乎固执的背影,比任何哭闹都更让他揪心。他知道,她在用这种方式,做着最后的、无言的挽留和抗争。
邻居王婶的身影,适时地出现在门口,倚着门框,手里抓着一把瓜子,嗑得“咔吧”作响,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在屋里扫视。
“哟,桂兰,这是干啥呢?这么大阵仗?”她吐着瓜子皮,声音带着惯有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腔调,“哟,连压箱底的被子都拆洗了?这是……真要打发建设去南边那个火坑啊?”
她不等回答,自顾自地往下说,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屋里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要我说啊,南方那地方,乱着呢!人生地不熟,被人骗了卖了都没处说理去!报纸上不都登了?黑厂!克扣工钱!哪比得上咱们北春,好歹是家门口,穷是穷点,踏实!”
她的话,像阴沟里泛起的沼气,毒辣而刺鼻。
李桂兰拍打棉絮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甚至更加用力,只是脊背挺得愈发僵硬。张建设则别过脸去,盯着墙角那一片水渍留下的污痕,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王婶见没人搭腔,觉得无趣,又转向张建设,假惺惺地叹道:“建设啊,不是婶子说你,你这把年纪了,还去遭那个罪?不如就在家附近找个零活,桂兰也能放心不是?听说……南边还有那种传染病,吓人着呢!”
她说完,拍了拍手上的瓜子屑,扭着身子走了,留下满地的瓜子皮和一屋子更加凝滞的空气。
李桂兰仿佛没听见,她将拍打蓬松的棉絮重新絮好,又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制起来。针脚密实而匀称,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不安、所有的牵挂,都缝进这床被子里。昏黄的灯光下,她的侧影单薄得像一张纸,却承载着难以想象的重负。
第二天,李桂兰又从那个藏得紧紧的米缸底层,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攒了许久、原本想给女儿添置过冬棉鞋的鸡蛋。她将鸡蛋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洗干净,然后烧开一锅水,将它们煮熟。煮熟后,她并没有立刻捞出,而是做了一件让张建设眼眶发热的事——她翻出过年时写对联剩下的一小张红纸,用水化开,将那点可怜的红颜料,仔细地、一个个地涂抹在洁白的蛋壳上。
鸡蛋被染成了淡淡的、不均匀的粉红色,在昏暗的灶间里,像一串笨拙而脆弱的希望。这是北方的风俗,出远门带上红鸡蛋,图个平安、吉利。她做得那么专注,那么虔诚,仿佛这简陋的仪式,真能护佑丈夫穿越千山万水,一路平安。
张建设看着妻子染红的、带着颜料痕迹的手指,看着那一个个粉红色的鸡蛋被小心地码放在行囊的角落里,和那床重新缝制的、似乎还带着阳光味道的棉被放在一起。他喉咙哽咽,一个字也说不出。
行囊,就在这压抑的沉默、邻居的冷语和妻子无声的劳作中,一点点地被打点起来。那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衣物和被褥,更是一个女人所有的担忧、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以及一份沉甸甸的、用沉默包裹的、近乎绝望的爱。
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