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亭的争吵 (1/3)
南方的闷热像一口巨大的、正在缓慢煮沸的锅,湿漉漉的热气包裹着一切,连呼吸都带着黏腻的阻力。张建设拖着灌了铅的双腿,走出厂区。他手里紧紧攥着几张汗湿的毛票——这是他省下几顿早饭,加上这个月意外多发的十元“全勤奖”,才凑够的一次长途电话费。
厂区外围,沿着那条流淌着污水的河沟,一溜排开十几个用铁皮和塑料布胡乱搭就的简易电话亭。每个亭子前都排着长队,挤满了和他一样、眼神饥渴又带着几分惶恐的打工者。空气中弥漫着汗臭、河沟的腥臭和廉价香烟的味道。
张建设排了将近四十分钟,腿站得发麻,后背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又湿又凉。终于轮到他了。他钻进那个如同蒸笼般的铁皮电话亭,里面残留着前一个使用者的体温和烟味。他颤抖着手指,将那些被汗水浸得有些发软的毛票,一张张塞进投币口,然后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某种力量,才用力拨通了那个烂熟于心的、北春市巷口小卖部的公用电话号码。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令人心焦的“嘟——嘟——”声,每一声都敲打在他紧绷的神经上。他几乎能想象出北方那个寒冷的傍晚,小卖部老板不耐烦地拿起话筒,朝着筒子楼方向大喊:“张家电话——!” 然后妻子或女儿匆匆跑下楼的场景。
终于,电话被接起了,传来妻子李桂兰那熟悉、却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疲惫和沙哑的声音:“喂?哪位?”
“桂兰……是我。” 张建设的声音干涩得厉害,带着长途电话特有的、轻微的电流杂音。
“建设?!” 李桂兰的声音瞬间拔高,透出惊喜,但随即又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覆盖,“你……你怎么才来电话?这都多久了……”
“厂里……活多,忙。” 他艰难地解释着,目光透过电话亭肮脏的塑料窗,看着外面排队工友那些焦灼、麻木的脸。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女人正对着话筒低声啜泣。
“忙?再忙连打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 李桂兰的语调开始发生变化,那根一直紧绷的弦,在听到丈夫声音的瞬间,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你知道家里现在什么情况吗?妈的药又断了,小梅学校的捐款,我……我硬着头皮去邻居家借的!还有电费、水费、煤钱……哪一样不要钱?你寄回来的那点,刚到手就没了影子!”
她的语速越来越快,声音里带着哭腔,积压了太久的委屈、焦虑和独自支撑的无助,像决堤的洪水,汹涌地通过这根细细的电话线,扑向千里之外的丈夫。
“昨天,煤铺的老陈又来催账,话里话外难听着呢!还有隔壁王婶,天天指桑骂槐,说……说你在外面……” 她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张建设握着听筒,感觉那塑料外壳变得滚烫。他能清晰地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北风的呼啸声,以及女儿小梅隐约的、似乎在劝阻母亲的声音:“妈,你别……”
电话亭外,几个等得不耐烦的工友开始拍打铁皮门,用带着各地方言的脏话咒骂着:“快点!磨蹭什么!后面这么多人等着呢!”
这催促声,和妻子在电话那头的哭诉,交织在一起,像一把双刃锯,反复拉扯着张建设早已疲惫不堪的神经。他想安慰妻子,想告诉她自己在南边也并不好过,想诉说流水线的残酷、工棚的恶臭、还有那封被退回的信……但所有这些话,都堵在喉咙里,变成了一团灼热的、无法言说的硬块。
他只能听着,听着妻子的抱怨像冰冷的雨水一样砸下来。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仿佛自己无论在这南方如何拼命,都无法填平北方那个家里越来越大的窟窿,无法缓解妻子肩上那越来越沉的重担。
“我……我知道……” 他最终只能挤出这几个苍白无力的字眼,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种被生活彻底榨干后的虚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