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成效 (2/5)
;但到了后期,李隆基就腐化了。
所谓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亲职事,任追胜为乐。
这时的李隆基,就不想有人再阻止他享乐,再加上高力士权势滔天,太监做大,内侍省在宫廷物资供给上逐渐重要起来,内府局开始采买东西,宫市已有雏形。
不过,后世的人提到宫市,首先的想到的就是唐德宗,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唐德宗将宫市制度化了。
第二,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影响太大,做了很大一波宣传。
李琩对这些事一清二楚,因此一直想把宫廷物资供给的权利还给官府正规机构。
只是,腐化的风气已经形成,要想从太监手里夺权,没有一个借口,不好操作。
他一直就在等这个机会。
李琩道:“内侍省那人,你怎么处置?”
杨玉环道:“要想把这事闹大,当然不能在内侍省解决,臣妾把他交给御史台。御史台那些官吏,早就看不惯内侍省的人采买宫廷所需,只是他们担心郎君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也畏惧郎君的权威,不敢上书。现在臣妾把内侍省的人给他们,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做。”
李琩笑了笑,道:“让御史台的人上书,逼内侍省交出采买权,这样内侍省的人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杨玉环道:“内侍省毕竟是近侍,对他们需小心应对,恩威并施,否则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对我们不利。”
李琩道:“你做得很好,由你管着内宫,我放心多了。”
杨玉环道:“郎君心怀天下,臣妾能帮到郎君,觉得很高兴。”
李琩正在为自己的思想转变而苦恼,听了杨玉环的话,疑惑道:“你觉得我会像太上皇那样,前明后暗吗?”
“当然不会。”杨玉环语气笃定,接着解释:“郎君虽然出生便贵为皇子,但是这十几年吃过苦,受过难,饮风吞沙,深知百姓疾苦。郎君有别的王公贵族都没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的人,是不会前明后暗的。”
李琩见杨玉环比他自己还相信自己,颇受触动,道:“是啊,作为皇帝,身系千千万万的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不愿这样的事发生,至少,不是普遍发生。”
杨玉环道:“臣妾相信郎君可以做到。”
李琩望着杨玉环,恍然间想明白了什么。
他现在越来越关注群体,而不是个体,是因为他推行的政策,不是以某個个体为主,而是以群体为主。
关注个体,是基于情感,关注群体,则需要基于理性,只有把个体和群体相融合,才能做到既以民为本,又不意气用事。
杨玉环见李琩若有所思,好奇道:“郎君在想什么?”
李琩道:“很多时候,你都比我更坚定,你总能让我明白,我该做什么。”
杨玉环道:“臣妾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是因为郎君本来就是这样的人。郎君所面临的压力难以想象,要处理的事比臣妾多了不知多少,也比臣妾更累,臣妾站着说话不腰疼,自然就显得坚定。若是让臣妾去面对郎君所要面对的事,臣妾恐怕早就放弃了。”
杨玉环说到这里,拉着李琩的手,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