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1114章 海上大战护陶瓷 (2/3)

慨地说,为守护中国的文化瑰宝,在海上陶瓷之路上,华夏前辈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让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陶瓷,能够闪耀着光芒。

    考古学家张洪德说,根据大窑至官桥一带古村落遗址进行的细致田野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时期有大小村落遗址数十处,当时的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当代。每一处古村遗址都有大量远超日常生活需求的宋至明时期青瓷器堆积,尤其是大梅古村,瓷片堆积如山,这充分说明青瓷的生产与贸易绝不仅仅局限于金村、大窑等窑厂,在当时,青瓷业是一个全域性的产业,有众多从事烧制、金融、贸易和运输等工作的人员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

    龙泉青瓷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为当地文化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南乡的小梅、查田等地,寺庙星罗棋布,仅在大梅周边就有 6 座寺庙;豪门世家也层出不穷,如黄南鲍氏、蜚溪季氏、大窑姚氏、小梅叶氏等,还涌现出叶适、鲍彪、鲍由、鲍瀚之、杨载等众多历史名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的大窑就如同当代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不仅为龙泉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昌盛,作为 “海上陶瓷之路” 重要出口产品的生产地,还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高敏说,我们可以想象,海上陶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未知的风险。南海海域,尤其是西沙海域,作为古代航海的重要通道,虽然见证了无数商船的往来穿梭,但也因其珊瑚礁盘密集,潮汐变化无常,成为了商船的噩梦之地。许多商船在这片海域不幸触礁沉没,大量的陶瓷器随之沉入海底,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1975 年,广东考古队在北礁进行了首次浅海探摸,重点对甘泉岛和金银岛进行了考古发掘,收获了大批的瓷器和瓷片,这些珍贵的文物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海上贸易的辉煌与艰辛。1996 年,海南琼海博鳌镇的渔民在出海途中,于北礁、华光礁一带再次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并进行了打捞。

    这些打捞品带回港口后,引起了社会民众和收藏界的极大兴趣。海南省博物馆闻讯后,迅速进行了抢救性征集,共征集到 500 件瓷器和 300 公斤钱币。与此同时,海南省边防总队在打击此类非法打捞活动中,也截获了数百件瓷器。渔民们的多次打捞行为,对海底文化遗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一情况引起了海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受命对西沙进行全面调查,他们在茫茫大海上行程 850 海里,最终掌握了许多处沉船遗存的信息。

    1998 年 12 月,水下考古队在北礁、金银礁、华光礁一带展开了为期 39 天的正式水下考古工作。他们不畏艰难,潜海深度从 10 - 20 米到最深 35 米,新发现了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水下遗存 14 处,采集发掘出各时期文物 1500 件。西沙群岛的华光礁、北礁,自南朝以来,便是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外贸船舶往来不绝的海上丝绸、香瓷之路的重要路段。商船在此触礁事件接连不断,形成了大量不同时代的沉船堆积。而这些沉船中所装载的陶瓷器,正是海上陶瓷之路贸易繁荣的有力见证。

    除了西沙海域,在其他地方的沉船考古发掘中,也不断有惊人的发现。例如,在全富岛西北的礁盘边缘,1974 年考古工作者采集到清代青花瓷器 10 件,1975 年又采集到唐至明代的陶瓷器 71 件;在珊瑚岛东边较大范围的礁盘上,1975 年采集到 85 件清代青花盘、碗,其中盘 78 件,内壁印有连弧纹和 “寿” 字纹图案,盘底印有 “祠堂瑞兴”、“祠堂德斋” 款;北岛瓷器遗物点发现了一批属于明代的青花碗残片,印有 “宣德年造”、“嘉靖年制”、“永保长春”、“万福攸同” 款,白胎细腻,色泽光润,另有青花碗、芙蓉花纹碗等。

    南岛瓷器遗物涵盖了宋至清代,发现了宋代青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科技:都重生了,谁只谈恋爱啊 小村姑换夫郎,渣前夫破大防 天劫凡尘录 满级诗卡在手,太子妃她杀疯了 玄学老祖成弃女后,全球大佬都来认亲 云其深 皇冠亦有所属 柠琛情钟 流量下水道,怎么越摆越火了 灵龙雷雨
相关推荐:
傻子怪才传奇人生 维克魔传说 星际大佬她又美又飒 变成丧尸后被前男友抓住了 生存游戏[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