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22章 小狐狸 (2/3)

心,一派政通人和的气象。”

    (平阳:即山西临汾。先秦时代,中原王朝泛称中原,黄河中下游周边四方的南方部落为“蛮”、北方部落为“狄”、西方部落为“戎”、东方部落为“夷”,“蛮夷戎狄”是中原王朝对黄河中下游周边部落的称谓,这大概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叫法吧。说禹是蜀地羌人、生于石纽bai的古人很多,最早的大概是孟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禹兴于西羌”,另外汉朝陆贾、恒宽也在各自文章中说,大禹是西羌人,出身在一个叫石纽的地方。西羌的界域大致在今汶川、北川等地,羌族是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形成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的羌民,世世代代信奉大禹。史书说禹定都阳城(历史上的阳城,并不止一处),生活在河南登封县东南一带,说的是他的活动区域,并没有说禹是在这里出生的。因此两种说法是不矛盾的,西羌可能是禹的出生地,而他后来则在河南一带立国。)

    见兄妹二人说得热闹,思霓不由地唏嘘了几声,终于说道:“上古邦国部族林立,是如何衍伸成这一体华夏的呢?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彼此融合远非轻而易举,对于其中的双方或者多方而言,是满布质疑与反复的苦痛经历,不啻于脱胎换骨,很多时候,所付代价甚巨,无可避免。足见华夏之盛大,非只谓地域邦国之大,更兼气度恢弘之大,追根溯源,正在尧舜禹圣绍功传,范仪百代,后世仰止追慕至今,亦不无道理。”

    “刘贤弟喜读中华史传,尝言,鄙弃随何、陆贾缺乏武功,遇上汉高祖而不能够建立起封侯之功,周勃、灌婴缺少文才,追随汉文帝却不能开创教化之业。幸逢盛世明主,更应发扬大道,若学识不足,则是君子所看不起的。”

    思霓笑道:“如此看来,莫非刘世子还想作金日磾么?无怪乎他年纪不大,已深谙招揽贤才之理。”

    “他一向推崇由余、金日磾等佐命元勋,素有推诚接物的胸襟,此去入朝,必是希冀大展宏图,以全名臣志向的。”

    少姝凝神回想翻读史书时的确切印象,缓缓道来:“由余,出自春秋西戎,是秦穆公的亲重谋臣;金日磾(mì dī),本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因兵败归降霍去病,入长安在宫中养马,受武帝赏识而赐姓为金,更受托孤之命,成为昭帝朝四大辅臣之一,得封敬侯,陪葬茂陵。从其出身,不难看出刘世子看重他们的缘由。”

    “唔,说来说去,仍是华夏文而化之的功劳啊。”思霓又殷勤招呼起来,“来,来,子猷先生也别尽是记挂着给学生讲授了,这一桌菜都要凉了。”

    不想子猷听了越发激动,干脆将木箸拍于桌上:“叔母说得极是,侄儿读史亦有观感,别说一代人,数代更迭也展眼即过,须知,比人长久的是朝代,比朝代长久的是民生,比民生长久的则是文化,不觉深思,华夏文化的源头又在哪里?”

    子猷停下,定定地看向妹妹,目光有所期待。

    少姝一时张口结舌,未敢轻言。

    思霓点拨道:“不妨找找,《易经》里头的说法?”

    “嗯,物相杂曰‘文’,是指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融合,促动?”

    见子猷鼓励地点头,少姝又道:“万物化生之‘化’,则有造化生成之义?”

    带着满脸孺子可教的欣悦,子猷慢语接下去:“物一无文,可见先圣对‘文’之界定,皆与自然万物相关联,而‘以文化之’,便是用它们来陶冶性情,教行迁善的功夫。”

    思霓红唇边的笑意渐渐浓郁起来:“华夏初民秉性谦卑,务实求存,足跨山川河流,目追日月星辰,记天时,修水利,兴稼穑,制耒耜,乃至缫丝织布,冶金塑陶,无不是以造化万物为师,渐成博大。”

    “我明白了哥哥,你所问的华夏文化之源,究竟还是造化自然!”少姝语带兴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宠妾灭妻?主母携崽二嫁权宦 恶毒前妻搬空家产,团长日日红温 陆少久治不愈,您未婚妻是医学天才! 火红年代:从卡车司机开始 选了白月光?替身走了你发什么疯 被总裁师妹骗到非洲当军阀 我的半岛2007 某天邪恶女巫闯进我的人生 警报!赘婿出山! 异界殖装:从抱脸虫开始的
相关推荐:
宠妾灭妻?主母携崽二嫁权宦 恶毒前妻搬空家产,团长日日红温 陆少久治不愈,您未婚妻是医学天才! 选了白月光?替身走了你发什么疯 警报!赘婿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