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月下清谈 (3/5)
荀妤静静地听着,月光下,她那长而密的睫毛如同蝶翼般微微颤动,投下浅浅的阴影。她的脸色在月光下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镇定。“文若兄长前日亦有家书送达,信中言及洛阳局势,亦是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她提到她那远在京城、素有“王佐之才”之名的兄长荀彧,语气中带着对兄长的牵挂与对其判断的信任,“他言道,董卓,豺狼也,非人臣之辈。其人暴虐无道,恐非社稷之福。天下……或将有大乱,且是前所未有之乱局。”她转过头,目光再次直视刘湛,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他表面的平静,看到他内心的波澜,“反观白日里,公子临强敌而不乱,处危局而若定,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保得庄园上下平安。妤虽身在坞内,未能亲见战阵,亦听闻公子麾下将士用命,士气高昂,皆言公子练兵之方略,御下之能,非常人可及。”
她的赞誉真诚而具体,并非泛泛的客套。但刘湛只是微微摇了摇头,唇角牵起一抹无奈的弧度:“荀姑娘过誉了。些许微功,实乃侥幸,借助地利,加之刘详轻敌,方能险中求胜。乱世之中,武力不过是自保的、最基础的筹码而已,如同渡河之舟,不可或缺。但真正的难题,在于那决定舟船航向与存亡的‘大势’。譬如舟行于狂澜怒涛之上,纵有几分驾船之技,懂得如何调整船帆,规避暗礁,但若风浪太过凶猛,天地之威席卷而来,一叶扁舟,又岂能幸免?终难免倾覆之危,葬身鱼腹之结局。”
他将自己比作那狂涛中的一叶扁舟,形象而贴切,道尽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无力感。
“那……”荀妤沉吟片刻,月光在她清澈的眼中流转,她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种深沉的探询,“公子以为,在这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之中,何处是可避风浪的安宁港湾?或曰,公子欲驾此舟,驶向何方?”
“避?”刘湛像是听到了一个苦涩的笑话,苦笑一声,那笑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而苍凉,“天下若倾,江河倒灌,焉有完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颍川,荀家庄园,便是我刘湛的船,我早已与此地、与此地之人命运相连。船若沉了,我又能避往何处?天下虽大,何处是净土?”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起来,如同经过淬火的精钢,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既然无处可避,无路可退,那么,唯有一条路可走——尽力将这船造得更坚固些,龙骨更硬,船板更厚,风帆更劲!再寻一二志同道合、肝胆相照之人,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或许……或许能在这看似必死的滔天巨浪中,劈波斩浪,硬生生闯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生路!为这船上的人,争得一线生机!”
他这番话,既是剖析心声,是立誓,也隐隐包含着某种炽热的期待与试探。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深深地落在了荀妤的脸上,捕捉着她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他想知道,她是否愿意,成为那“同舟共济”之人。
荀妤并未回避他灼热而期待的目光。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如同月下绽放的一株空谷幽兰,清雅而坚韧。她沉吟了更久,仿佛在仔细掂量他话语中的每一个字的分量。夜风拂过,带来池中残荷的淡淡枯香,与她身上的清雅气息混合在一起。
“公子之心,公子之志,妤……或能体会一二。”她终于开口,声音依旧轻柔,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如同玉石相击,“家父在世时,常教导我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然如今时局看来,在这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之际,便是想要‘独善其身’,偏安一隅,亦非易事,近乎奢望。”她抬起眼,目光与刘湛相接,那里面有着理解,有着认同,甚至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钦佩,“公子不愿随波逐流,亦不愿攀附所谓‘强枝’,而是选择扎根于这乡土,脚踏实地,积蓄力量,聚拢人心,虽道阻且长,步步维艰,却……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一条握着在自己手中的路。”
她顿了顿,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敲打在刘湛的心上:“至少,在妤看来,公子所选之路,比那些只知争权夺利、夸夸其谈,却罔顾百姓死活、视民如草芥之人,要强过百倍,千倍。”
这话语中的认可、理解与毫无保留的支持,如同寒冬里的一捧暖炭,瞬间驱散了萦绕在刘湛心头的部分寒意与孤独。在这纷乱冰冷、前途未卜的世道,能有一人,尤其是像她这般聪慧明澈的女子,如此深刻地懂得自己的选择,认同自己的道路,这实在是莫大的慰藉与力量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