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袁术的试探 (1/5)
颍水,这条哺育了颍川大地无数生灵的母亲河,在深秋时节依旧汤汤东流,只是水势较夏日平息了许多,露出了更多布满鹅卵石的浅滩。秋日的阳光,收敛了盛夏那份恨不得将泥土都烤出青烟的酷烈,变得温吞而疏离,洒在略显浑浊的河面上,泛起一片片懒洋洋的、碎裂的金色粼光。两岸的芦苇已然枯黄,大片大片地耷拉着,在微带寒意的河风中发出“沙沙”的、如同窃窃私语般的声响。
然而,这看似宁静的秋日画卷之下,南岸的空气里却弥漫着一股无形无质,却又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肃杀之气。仿佛连迁徙的候鸟都刻意绕开了这片空域,唯有几只乌鸦停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偶尔发出几声不祥的哑叫。
周仓带着斥候队,如同融入地表的鬼魅,在清晨的薄雾彻底散去前,终于带回了准确得令人心悸的消息。袁术麾下部将刘详,率三千步卒,五百骑兵,旌旗招展,尘头大起,已抵达颍水南岸,距荀家庄园不过一日疾行军的距离。其先锋数百人,如同探出巢穴的兵蚁,已经开始在沿岸几处水流平缓的区域游弋,粗暴地驱赶当地渔民,砍伐树木,明显是在搜寻和准备搭建渡河点。
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水潭的巨石,在荀家庄园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刚刚因秋收顺利完成、粮仓略有充实而泛起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喜悦,瞬间被砸得粉碎,荡然无存。空气中弥漫开一种恐慌的腥甜气息。
坞堡外的佃户区,一片鸡飞狗跳。妇人仓皇地呼唤着在泥地里打滚的孩子,手忙脚乱地将晾晒的干菜、腌制的咸货、甚至几只下蛋的母鸡塞进简陋的包袱;男人们则脸色发白,一边帮着收拾,一边不住地抬头望向南方,眼神里充满了对未知兵灾的恐惧。有人试图将家里最值钱的那口铁锅埋进后院,却因为手抖得厉害,刨了半天也没刨出个像样的坑。几个老人蹲在屋檐下,默默地抽着旱烟,浑浊的眼睛里是看惯了离乱的麻木,以及一丝深藏的忧虑。最终,在荀家管事声嘶力竭的催促和组织下,人流开始像受惊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涌入那看似坚固、实则此刻在每个人心中都显得格外渺小的坞堡大门。
坞墙之上,气氛同样紧绷如拉满的弓弦。原本由荀家部曲负责的哨位,此刻增加了大量紧急动员起来的庄客。他们中的许多人,几天前还在地里挥舞锄头,此刻却被迫拿起了生疏的刀枪,穿着不合身的皮甲,紧张地站在垛口后面。他们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关节发白,紧紧攥着冰冷的兵器,目光不住地扫向南岸那隐约可见的、如同低矮乌云般的尘土,吞咽口水的声音在寂静的墙头清晰可闻。一个年轻庄客因为太过紧张,不小心碰倒了倚在墙边的长矛,铁质矛头砸在青石板上,发出“哐当”一声脆响,吓得他周围几个人同时一哆嗦,差点跳起来。
“慌什么!”一个荀家老部曲低声呵斥,他脸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显得凶悍,“矛都拿不稳,敌人还没来就想把自己戳死吗?”那年轻庄客面红耳赤,手忙脚乱地把长矛扶好,嘴唇嗫嚅着,不敢抬头。
荀衍快步登上坞墙,找到正倚着一个垛口,举着那个造型古怪的单筒望远镜,这是刘湛根据模糊记忆,让庄里手艺最好的铜匠反复试验才勉强仿制出来的玩意儿,仅有两个镜片,筒身由硬纸刷漆制成,视物虽依旧模糊且略带变形,却已远胜肉眼。荀衍仔细观察对岸的刘湛,他的脸上忧色重重,眉头拧成了一个结。
“刘兄,”他走到刘湛身边,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扰了河对岸的敌人,“刘详来者不善。三千五百人马,其中更有五百骑兵,这绝非杜远那般乌合之众可比。装备精良,又是袁术麾下正军,绝非我等庄丁与新练之兵能正面抗衡。依我之见,是否应立即紧闭坞门,凭坚据守,同时派出快马,星夜赶往阳翟,向郡守求援?或许……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他的语气中带着显而易见的焦虑,毕竟,这庄园是他荀家的基业所在。
刘湛缓缓放下了望远镜,揉了揉因长时间聚焦而有些酸胀的右眼。他的目光沉静,并未因荀衍带来的坏消息而有丝毫波澜,反而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衍兄,”他开口,声音平稳而清晰,“一味死守,乃兵家下策。敌军若围而不攻,或分兵劫掠周边未来得及入堡的村落,我等坐视不理,民心尽失,且自身粮草终有尽时,届时将极为被动。至于向阳翟求援……”他顿了顿,嘴角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苦笑,“路途不近,郡守大人手中又能派出多少兵马?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