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4/5)
回想此前袁术所发表的每一封矫诏里,都自诩忠良,言说其匡扶社稷之志,保驾勤王之心,刘表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对此,诸侯嗤之,只以为笑谈。
可转念一想,以袁术如今坐镇东南,横扫天下的气势。
甚至袁公路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他又何必行此小儿言行,贻笑大方?
除非他说的其实都是真的!
否则刘表实在想不通,他为何会放过自己这么一个心腹大患,放虎归山,让他去洛阳匡扶天子,成为后患。
特别是方才一番剖心之言,堪称苦口婆心,鞭辟入里!
世间但凡有识之士,谁都知道,今日之大汉早已沉疴难返,可这病不是坏在各镇诸侯这些九州枝叶。
而是坏在京畿,病在洛阳腹心。
试问:【人若无心,犹可活否?】
再问:【国若无心,尚能存否?】
刘表默然不语,答案不言自明:
【国无心则亡!】
是啊,在这里和袁术争荆州一时一地之短长,于大汉何益?
便是袁术未曾攻来,此前荆襄九郡一直握在他的手中,大汉天下之倾颓,便能好转吗?
非也!
唯有入洛阳扶龙,剿除国贼曹操,还政天子,王命行之四海,政令下之九州,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念及至此,刘表最后将目光望向蒯良。
蒯良见他眼底有询问之意,知主公已然心动,赶忙趁热打铁,劝之曰:
“主公无需忧虑,袁公所言并非诓骗之语,此事是有先例的。
主公犹记得扬州刺史刘繇吗?
刘繇亦是大汉宗亲,人生际遇与主公之今日不尽相同。
其也是与袁公征战于扬州,兵败被俘,袁公感其忠义,送其入洛阳请罪。
不想时逢李郭大闹洛阳,一人挟天子,一人质公卿。
其后天子出逃,刘繇一路上匡国保驾,力挽狂澜,可见忠义。
最后天子入洛阳,更拜其为太傅,事事相询,以师侍之,乃是中枢汉臣对抗国贼曹贼,一面不倒的大旗。
以主公之才,若入洛阳,地位当不在刘繇之下。
又得袁公表荐,升任太师,待剿除国贼曹操之后,为国之柱石,代天子辅政朝野,重整九州之天下,犹未可尽知也!”
刘表闻听此言,眼神一亮!
此事居然当真不是袁术虚言哄骗,还是有先例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他刘表当然也不会求死。
既然不仅不会被圈禁,甚至还能在洛阳大有可为,那么好像也不用为之拼命了?
一旦去了洛阳,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