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试度田 (3/11)
心有灵犀一般,肯定了郭嘉的猜想。
“刘备以疏宗称王,孤以汉臣称公。”
“皆钻汉制之隙,塞天下悠悠之口耳。”
刘备并非刘秀子孙而称王,这违背了东汉的“潜规则”。
但明面上,人们无法指责什么。
毕竟刘秀也是刘邦的子孙。
而曹操称魏公,明面上也不违背“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
虽然他遭受的批斗指责肯定要比刘备多,但还不至于控制不住舆论。
毕竟曹操只要坚称,他于国有功。
替国家收复了河北,灭了李、郭二贼,救天子于水火。
天子格外开恩,为他进了“魏公”,也勉强能说的过去。
曹操真正想要的,是开“公爵”这个口子。
“王”不是人人都能当的。
一要看血统,二要看实力。
但“公”条件就相对没那么苛刻。
“……刘表素怀异志,据荆楚之地,拥甲十万,舟师盈千。”
“今刘玄德以疏属僭王号,孤犹守汉爵为魏公。”
“孤欲邀景升称楚公,共制大耳,奉孝以为可行否?”
曹操称魏公,就是希望由他能担这个“骂名”。
既然有了第一个,那么一向野心勃勃的刘表再称公,就不会挨太多的骂声了。
尤其还有曹操帮他撑腰。
这有利于促成新的曹刘同盟。
郭嘉轻咳一声,敛袖对曰:
“明公此议,可谓因势利导。”
“刘景升素有野心,若受楚公之印,必与刘备争衡南土。”
“然或使汉室爵赏自此愈滥。”
“……今日许表称公,明日西凉、汉中皆欲效尤。”
郭嘉先是肯定了曹操此计的益处,但又话锋一转提到了他的弊端。
显然,郭嘉认为此举弊大于利。
曹操沉吟许久,缓缓道:
“孤岂不知滥爵之弊?”
“然方今天下鼎沸,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观四海英雄,莫不觊觎王爵。”
“吾此举,不过如奉孝所言,因势利导耳。”
“至于西凉韩遂、汉中张鲁,鼠雀之辈耳,安敢效尤?”
“愿奉孝无忧。”
郭嘉见此,也不再相劝,只补充了一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