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2/5)
bsp; 只是随着天子登基,许多事情便不必再如同当初那般激进求成,缓行之,缓为之,大汉中兴只是时间问题。
但天子依旧将马鞭鞭笞在战马身上,令大汉这架战车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前行,就像是预知了自己将会短寿夭折似的。
那位始皇帝,是为坐实“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评价而急于求成,试图将几代人的事业在一代人里完成,那当今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此卢植曾多次造访太医署,向太医丞张机以及方丞吉平问询过刘辩的健康问题,甚至拜见了太上皇刘宏与太上皇后何氏。
但天子的身体似乎格外健康,每日依旧能处理如此多的政务,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能佐证这一点。
既然没有任何外因,那就是天子个人的原因了。
这是绝对不行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调料没有掌控好,顶多是糊了一锅汤,但治国若是没有轻重缓急之分,那天下就会大乱。
始皇帝太过霸道,所以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劝谏。
但卢植认为,他有这个义务和资格,从旁勒住缰绳,降低大汉这架战车的行驶速度。
只是,看着天子这派复杂神色,卢植觉得自己此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天子终归是仁善之人,再激进也会顾虑到天下和百姓。
而且师徒二人在东观阅览了一整天的史册,得出了一个结论——两汉的移民手段,几乎没有不暴力强迁的!
最温和的是孝文皇帝,通过金钱诱惑和免除赋税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愿迁往北部边疆及南方吴楚之地,甚至赦免罪犯、官奴实现移民。
但给钱是顺从的百姓的福利,你要不愿意迁徙移民,那你就是得不到多少大汉百亿补贴的罪犯和官奴了!
不过由国库一力承担百姓移民前后的开支,对于彼时的大汉朝廷而言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因此孝文皇帝选择“纳粟授爵”。
通俗的说法就是卖官鬻爵!
不过孝文皇帝只“鬻爵”,不“卖官”,只要向官府缴纳粮食,或是免罪,或是拜爵,称之为“纳粟授爵”。
入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此外,还有“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也就是如果有人能为朝廷在一年内提供一匹马,那么就可以得到三个免服兵役的名额。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眼下的大汉,若是朝廷再起“鬻爵”之事,刘辩受几句骂名无妨,但这会导致朝野失去对于他这位天子的信任。
天子的信用是不能破坏的,中军的脱产军士以及每次大战征募的良家子为何敢战、敢死?
黄巾之乱中,立下军功和为国捐躯的士卒都得到了应有的、不经克扣的赏赐与抚恤,这才初步建立了他在军中的信用。
而当刘辩在军事上的信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会上升到对于刘辩本人的信用的认可,从而延伸至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
信用才是放之四海而通用的货币!
若是放在后世,即便是小民也能依靠信用换钱。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